11:35 下午, 22-12 月-2005

中华民族 – 云南民族村,佤族、布朗族、拉祜族、基诺族村

佤族、布朗族、拉祜族、基诺族村

坐落在翠漪洲内的佤、布朗、拉枯、基诺四个民族村寨是以拉枯、基诺、伉 、布朗各两个民族为一组,隔水相望,四个村寨共占地17亩。由于这四种少数民 族地处云南南部,在建筑形式、恋爱婚姻、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有着相似 之处,并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佤族、布朗族村
沿翠漪洲而行,便可到达湖边的佤、布朗族村。造型独特的寨门旁有身穿无 领短上衣,脚穿短肥裤子、黑布缠头的佤族小伙子及穿墨色无领短衣,下围直筒 褶裙,头戴银箍,脖挂银项圈的佤族姑娘相迎。放眼看去都是一层或二层的竹楼 、茅顶的杆栏式建筑。佤族的民居以突出的几乎接近地面的陡顶著称;而布朗族民居显示了精巧高超的竹编手工艺术。

佤族寨的寨门上方悬挂着三个硕大的牛头 ,佤族的先民们是以牛头的多少来区分贫富的。牛头越少越贫,反之越富。村内 还有“剽牛桩”、“人头桩”和木鼓,一一向你展示佤族先民的风俗习惯。“司岗里”广场则表现佤族创世纪史诗《司岗里》所说的佤族是从葫芦里出来的传说 。“司岗”,沧源佤族语,意为“葫芦”。
云南沧源县人迹罕至的高山上曾发现了大批汉代佤族先民崖画,反映了他们 从巢居经猎牧到农耕这一漫长的历史进程;它完善地保留了佤族丰富的社会内容 ,崖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而佤寨的苍源岩画广场只是 这个巨大场面的部分再现。广场周围不似人不似鬼的雕像及鲜明的木鼓,仿佛置身木鼓声声的原始佤寨,马上便可幻见一场庄重神秘猎人头的祭祀场面,或隐约 感到部落之间寒光四起的纠纷之始。

越过竹桥,我们看到的是布朗族村的鬼神广场。这里充分展示了布朗族独特 的生死崇拜和原始信仰。广场后的竹楼上,向你展示的是布朗族浪漫而自由的婚 恋习俗。布朗族的婚礼一般举行三次,第一次,男认妻子、女认夫;第二次,庆 祝第一个孩子出生;第三次,正式娶妻。你若想了解其中奥秘,不妨上楼去小坐 一番。

进入佤族、布朗族人家,都可以看到火塘;火塘是人畜、家业兴旺的象征, 不可以随便移动或跨越。火塘之上的筛子更是神圣不可侵犯,如果以为其中是普 通食物就错了,其实是用来祭祀家神,谷魂的食品。 布朗族男子着无领对襟短衣和黑色宽大长裤,以黑布或白布包头;妇女上穿 紧身无领短衣,下着红、绿纹或黑色的统裙,头挽发髻并缠大包头。布朗族是相 对文化较高的少数民族,这一点可以从民居优良的竹编工艺中看出。主楼周围小 巧而精致的花房,则显示出布朗族浪漫而自由的恋爱活动。

拉祜族、基诺族村
与佤族、布朗族村隔水相望的是又一亚热带地区杆栏式建筑的群体――拉祜 族、基诺族村。 如果说在西方有人类起源的传说是亚当和夏娃的故事,那么我国南方的许多 少数民族地区有关人类的传说则是葫芦的故事,这也正是拉祜族葫芦广场所表现 的主题。相传远古洪水淹没了一切有生之物,只有一对兄妹躲在葫芦中逃过灾难 ,人类却面临绝迹,在上天的有意安排下,兄妹结为夫妻,从此人类得以繁衍生 息。拉枯族是历史悠久的民族,“拉祜”即“用火烤虎肉”之意,以擅长猎虎而闻名。住房一般为竹木结构的木桩斜顶干栏建筑。妇女服装特别,她们穿开岔很 高的长袍,衣领周围的岔子两边镶有彩色几何纹布块或条纹布条,沿衣领至开襟 嵌有银包;头裹一丈多长的头巾,未端从背后垂及腰际。

基诺族最有特色的就是太阳广场和大公房。基诺族的太阳广场有别于彝族的 太阳广场,这是出于对天神,对太阳的崇拜祭祀用的。木鼓依然神圣,不过用在 除夕之夜,增添了欢乐祥和的气氛。基诺族的民居建筑长房,也称大房子,同系 杆栏式建筑,外形受汉族影响,类似诸葛孔明的帽子。 象征父系大家庭集体居住的“大公房”保留了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遗 迹,有原始父系自一个小火塘,过着相对独立的集体生活。一条通道居中,两侧 是各个小家庭的住房,各家面积相等。同一氏族的数代人全部居于其间,少则几 十人,多者100多人。大房子内按小家庭多少,用木板隔成若干格。这是基诺族最典型的住所。 基诺男子衣着与其它族男子无大不同,只是头顶留发三撮。妇女则有的穿长 裙、绑裹腿,挽髻于头顶的前部,戴白厚麻布。后披翅尖帽。女均赤足,皆两耳 穿孔,内塞竹管、木塞。 总之,这四个村寨与其它民族村比较起来,则显示了另一种山野淳朴的自然 风光,别有一番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