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 – 印度民族,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
印度,是世界宗教发祥地之一。直到现在,经大部分印度人仍然笃信宗教。宗教与印度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有急密切的联系,它深入到印度绝大多数人生活的各今方面。
在印度,不管是城镇,还是乡村,是工人,还是学校,从几岁、十几步的儿童,到几十岁的老翁,他们同你交淡之间,一定会问你:“信什么教?”当你回答不信任何宗教时,许多人甚至青年学生都会感到惊奇,不可思议。在印度,可以说处处有神庙,村村有神池。在一些地区,街上的行人路过一座神店,便会停下来,特身跨进庙,举手击几下吊著的小铜钟,然后在一个容器里放 一些线,接着双手合十,闭上眼睛,祈祷片刻,之后,再继续朝前赶路。前边若再遇到一座庙,又会重夏一番。白天,在大街十字路口的店内或路旁的庙中,总有不少信徒赤脚盆腿席地而坐,全神贯注地听祭司向他们讲述各种神活故事。
印度的宗教和教派很多,除了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锡克教外,还有耆那教、犹太教、佛教等等。人数最多的是前边四种。据1971年统计,印度教徒有4.53亿。伊斯兰教徒有6200万。基督教徒有1400万。锡克教徒有1000万。
印度人信奉的神也很多,主要有湿婆、毗温、克里希纳、耿乃希 、罗靡、因陀罗、雪山神女、杜尔迦女神、罗其密女神,等等,除此之外,各地还有许多种神。
由于印度是个宗教盛行的国家,所以宗教在人民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印度人看来,没有宗教就没有生活,而保护宗教的人将受到宗教的保护。这种思想体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人们信仰宗教、按宗教教义行事。绝大多数人从早到晚,从生到死,一举一动,无不与宗教联系起来。例如一个印度教的小孩,出生后到一定日期,便要选个吉日良辰进行起名议式,而且不少人所起的名字也同神有关。小孩开始上学读书,也要进行拜石板仪式。穆斯林也有类似情况。一个人的家庭生活也同宗教有关,例如印度教把结婚当作一项重要的宗教仪式来举行。举行婚礼时,女方献出姑娘,男方接受其为妻,中间要生起一盆火,由火神作征,还向神祈祷,并进行一系列的宗教活功。他们把结婚的目的首先当作宗教职责来履行,因为“无妻之男,无权祭祀”。结婚的第二个目的是生育后代。在《摩诃婆罗多》中明确提到,“男子无后有罪”。为了死后升天,免入地狱,生个儿子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甚至有些人出门到外地出差,也要选个良辰吉日,否则就认为会招来不幸。就连一周内何日去什么地方才吉祥,也有约定俗成的规定。 印度教的礼仪共有多少,说法不一,在古代经典中有各种记载,有的提到13个,有的提到18个,有的提到40多个。到后来,仙人德亚南德综合了所有的礼仪,确定为16个。但实际上主要有13。
1.授胎礼。
是新郎、新娘祈求怀孕并避免生体弱、貌丑或残废之子而举行的一种仪式。有的在结婚后第四天举行,有的在女子月经期过后举行。根据《毗湿孥往世书》记载,若一个女子未曾沐浴,身患疾病,心情不悦,或有外遇的活,她则无权接受这一仪式。
2.生男礼。
这是祈祷生男孩的一种仪式.根据《 摩奴法论》规定,应在孕妇怀孕的第四个月举行。通常作法是,若一女子头一次怀孕,则在怀孕的第三个月举行,否则从第二个月到第八个月随时举行均可。举行仪式时,女子穿上新衣,向神发誓,其丈夫在孕妇怀里放个盛满水的罐子,然后轻轻抚摸胎位。以祈求生个勇敢的男孩。当天夜里,用榕树皮汁点入孕妇右翼鼻孔,以防孕妇小产。 3.分发礼。
这种仪式一般在孕妇怀孕的第四个月举行。这一天,先向女神祈祷,然后丈夫把妻子的头发向上梳起;用饰物装饰打扮一番,以祈消灾避邪,母子健康。
4.诞生礼。
这种仪式在婴儿出生后,脐带剪断前进行。人们担心婴儿降生后会招灾生病,为免受其害才举行这一仪式。举行仪式时父亲对婴儿又是抚摸,又是端详,又是亲吻,还诵祝福咒语,然后用金匙喂婴儿几滴蜂蜜和酥油(或黄油)。这时,便有人乘机将婴儿脐带剪掉。接着,给母子二人洗澡。也有其他作法,例如婴儿出生后(特别是男孩)连续生火几天,以消灾祛邪。 5.命名礼。
《摩擦法论》中规定,婴儿出生的第十天或第十二天为吉日良辰,应给婴儿举办起名仪式,在年终举办也可。所起的名字大都同星辰、神名等有关。若婴儿生下后不幸夭折,其父母更要加倍敬神,而且一定要给孩子起个神名。过去起名受种姓影响,不同种姓的人名前加有不同词,例如婆罗门加“shama”不能加“辛哈”,而刹帝利一定加“辛哈”,首陀罗种姓的人名后面一定要加“达斯”(奴隶)或“杰郎”(脚下),例如波格旺・达斯、罗摩・达斯、迦里・杰郎,等等。但是,今天并不十分严格,这种影响越来越小,尤其在城市和知况界更是如此,不少人愿意起些现代化的名字,例如薄尔帕德(早晨),薄尔迦希(光亮)等。 6.出门礼。
婴儿出生后,未举办出门礼之前不能将其抱出门外。据《摩奴法论》规定,这种仪式应在婴儿出生后四个月时举行,但是一般在孩子出生后第十二天到第四个月之间随时都可以举行。孩子在母奈怀里,首先由父亲让孩子观看太阳,所以有的还把这种礼仪叫做观日礼。倘若父家不在,可由孩子的叔叔代劳。
7.初食礼。
婴儿长到6个月之后,可开始吃些粮食性食物,但是必须在为其举行了初食礼之后。举行仪式时,除了喂小孩米饭外,还喂适量的酥油、蜂蜜和牛奶粥等。有些地方还有其他作法。对此仪式感兴趣的人在逐斯减少。
8.剃发礼。
这是一科剃婴儿胎发的仪式。印度教徒认为,举行这种仪式能使婴儿长命百岁。但《摩奴法论》规定,剃发仪式 应在婴儿一岁或三岁时进行,有些经典中提到,在小孩一、三、四或七岁时举行也可。但大多数人呼喊在小孩三岁时举行。胎发由理发师剃掉,先剃右侧,再剃左侧,头顶留一点结成小髻。剃下的胎发不可随便乱扔,须用榕树叶包好放在一个最高处,或把胎发放入面团中扔进恒河或其他河流湖泊中,让水冲走,或是混入牛粪埋在地下。这时,理发师会得到一份特别赏钱。剃发后在婴儿头上擦些黄油或酸牛奶,然后给小孩洗澡,举行祈祷和宴请活动。邀请许多亲朋好友参加,应邀者带些赠送小孩的礼物纷纷前来祝贺,歌者、舞杂在其间,有的规模相当庞大,多达几百人,乃至上千人,热闹非凡。还有人去女神庙、宗教圣地或恒河和其他圣河举行这种剃发仪式。
9.穿耳眼礼。
当小孩提到三、四步时,请首饰匠或理发师给 小孩的两耳举行穿耳眼仪式。耳眼穿好后戴上金耳环,以防耳眼愈合,这时还要祈祷、敬神,为孩子祝福,并给孩子吃些糖果。
10.拜石板仪式。
在小孩开始学习知识之前,先要举行这种仪式。家中长者,或老师,或祭司拿著小孩的右手在石板上写某位 神名,然后再写一些字母。从此以后,小孩才一开始学习知识。这种仪式大多在小孩三、五岁或七岁时举办。
11.再生礼。
这种仪式在印度教徒看来非常重要。根据印度教 的种姓制度,前三个种姓即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称再生种姓或再生族,认为他们有两次生命,第一次生命由父母所生,第二次是通过戴圣线,由女神和老师所给,在未举行这种仪式之前,一个人,无论他属于哪个种姓,都是首陀罗。举行仪式是老师对小 孩象征性怀胎三天,给小孩脖上戴条圣线,然后小孩算获得了第二次生命。从此小孩地位提高了,开始遵守各种姓有关规定。不 同种姓举行再生礼的年龄不同,据《摩奴法论》规定,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分别在8岁、11岁和12岁时进行。首陀罗没有“再生”权利。
12.结婚礼。
以印度教徒来说,结婚是个重要宗教仪式,结婚被认为是神圣的,而且是由天神安排的,因此结婚又有不少宗教仪式,其中主要有耿雅丹、巴里格拉合纳、阿格尼。簿里耶纳等,其具体作法详见下面的印度婚姻一节。
13葬礼。
指经典规定,人出世以后,通过各种仪式使人距胜今世;一个人死后,再通过举办仪式战胜来世,比死者的灵魂在阴曹里获得安息。基于这种想法,村葬礼十分重视。尸体火化后,骨灰被抛入恒河和其他圣河中,哀悼13天。以后每年祭祀,以祈死者灵魂无任何痛苦,这是一种把今生与来世连结一起的仪式。
14.见面礼。
与上述礼仪不同,实际上是一种风俗。印度人见面说“纳莫斯德”(祝贺、致敬之意),它不分时间、见面或分手皆可用它,十分方便。但是也不尽然,有些地方或城市里,或受西方影响的人则用英语来表示,例如“古德茂宁”、“古德阿福特浓”等等,有的地方则用自己的地方语言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