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 下午, 21-7 月-2006

中华民族 – 俄罗斯民族,建筑风格

建筑风格

    俄罗斯富有森林,盛产木材,石头较少,木材自然成为俄罗斯人最常使用的建筑材料。俄罗斯可称为木屋王国,曾经是遍布木屋,特别在北方。现在钢筋水泥砖石结构建筑物已经普遍,但在农村木屋仍不少,许多人还住在木屋里。这种房屋很有特色,全用木头盖成,用圆木叠成承重墙,圆木在墙角相互咬榫,一层或两层,一般带地下室,底层地板离地较高,屋顶为木板,有的用木瓦,两面坡或四面坡。为便于扫雪,屋顶很陡。内部空间很简单,但保暖性能良好,有俄式炉灶,高而宽大的炉台上可以睡人。大门与正房之间有一穿堂。不但穷人,就是许多有钱人的住房革命前也是木头的。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最初是木宫,17世纪开始增建砖石结构,但沙皇米哈伊尔还是宁愿住在木宫里,他觉得这木宫里更暖和舒适。他的儿子、沙皇阿列克塞・米哈伊洛维奇还在莫斯科近郊科罗缅斯科耶村建造了一座木结构皇宫,它有270个房间,3000多个各式各样的窗户,当时被人誉为“世界上第八个奇迹”。遗憾的是这座皇宫于18世纪被毁。确实,木屋比石屋暖和多了,适合于寒冷的俄罗斯。除了皇宫外,其他许多木屋也盖得颇为讲究,窗户和阳台栏杆上都有精美的刻花装饰。俄国农村过去常见木构小教堂,除了用原木垒成墙和地板外,还用木制的瓦和葱头圆顶。俄国北部奥涅加湖基日岛上有基督变容教堂和披纱圣母教堂,是全部用木头建成的既宏伟又精美的杰作,墙、穹隆、瓦、塔、圣像、圣坛等等,全是木头的。俄国北部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教堂。而那些不知名的建造者盖这样的房屋,主要是使用斧头,偶尔才用银、凿和钻。木匠曾经是俄罗斯工匠中人数最多的,每个农民也都粗通木活,能够自建房屋自制家俱。木活的基本工具是斧子,俄罗斯木匠把它既当斧,也当锯、刨甚至刻刀来使。因此革命前木匠们有句口头语,说城市不是建筑成的,而是砍出来的。

革命前在俄国,木材不仅用来盖房子,而且用来铺路、铺火车站月台,更不用说用来做饭取暖了。正因如此,俄罗斯曾饱受火灾之苦。穷人木屋常常有灶而无烟囱,发生火灾是司空见惯的事。一处失火,往往烧毁一大片。节日狂欢酣饮之后常常失火。1330至1453年间,莫斯科发生过17次巨大的火灾。1547年6月一次火灾,使莫斯科2.5万多所房屋被毁,1700人被烧死,8万多人无家可归,粮源断绝,疾病与饥俄笼罩全城,引起了人民起义。俄罗斯人称火灾为红公鸡,常常在墙上画着红公鸡,借以求得消灾免祸。

俄国从基辅罗斯开始已拥有众多的城市。基辅、诺夫哥罗德、普斯柯夫、契尔尼戈夫、波洛茨克、斯摩棱斯克、弗拉基米尔等,都是俄罗斯最古老的城市,它们在10―11世纪时已达相当规模。当时,基辅有8个市场,很多教堂;诺夫哥罗德有用木头铺的街道和木制自来水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与拜占庭交往的增多,俄罗斯建筑、主要是大型建筑,用石头建的越来越多。基辅罗斯奥丽加女公为自己建了一座两层楼的庞大石头宫殿,内外饰有大理石、彩色石板和绘画,至今废墟犹存。弗拉基米尔城近郊建于12世纪的一座官邸(安德烈・博戈柳夫斯基公爵所有),内部也有白石和大理石的建筑。

俄罗斯古代早期建筑艺术除了继承斯拉夫人古代的传统外,还深受拜占庭建筑艺术的影响。东正教传入后,建筑了大批教堂,其中较重要的都有拜占庭人相助,使罗斯建筑水平大大提高。这些教堂大都有饱满浑圆、富于生气的葱头形穹顶。据说,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把东正教定为国教前派往拜占庭观光的使节团见那里的圣索菲亚教堂时都惊叹不已,回国后向大公秉告说:“我们不知道自己是在天上还是在人间,因为人间没有那样辉煌和美丽的景象。”于是弗拉基米尔公动了建造类似教堂的念头。他拿出国库收入的十分之一于989―996年间建造了罗斯第一座大型石结构建筑物――什一教堂,可惜它于1240年被蒙古入侵大军焚毁。1017―1037年间基辅建造了索菲亚教堂,至今完整无恙。这个教堂是早期罗斯建筑艺术的典型,十分雄伟壮观,教堂平面紧凑,近乎长方形,东面有5个半圆形神坛,窗小墙厚,上有拱顶覆盖,冠以13个高低参差的穹隆顶,四周有走廊环绕,正面对着广场,内部装饰着大理石的半壁浅浮雕、镶嵌壁画和湿壁彩色图画。1050年,诺夫哥罗德城也建造了一座索菲亚教堂,它矗立于城中央河边高地上,墙为白色,上有5个大圆顶,西南角有一圆形塔楼,内部镶嵌着富丽堂皇的装饰品和丰富多彩的湿壁画,外观却庄严简朴。11世纪在波洛茨克也建造了一座壮丽的索菲亚教堂。12世纪时,弗拉基米尔城建造了东北罗斯的第一座白石建筑鲍里斯和格列布教堂,后来又建圣母安息大教堂和德米特里耶夫大教堂等。教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俄罗斯大地上。

修道院差不多与教堂同时出现,它们既是中世纪宗教活动和文化教育中心,又是集体生活场所和封建农业经济单位,必要时还是军事防御堡垒,因此其设计也煞费苦心,建筑别具一格。基辅洞窟修道院(1051年建)是罗斯最早的修道院之一,筑于第聂伯河旁,里面洞穴隧道密如蜂窝,几百年间陆续增修了一些建筑。现在这里是苏联文物保护单位。苏兹达尔城的圣母修道院(1364年建)是囚禁皇后的地方。彼得一世曾把他的支持守旧派的第一个妻子关在这里。在莫斯科以北71公里处(今扎戈尔斯克)的谢尔吉圣三一大修道院,始建于14世纪中期,后来陆续增建,这个建筑群包括圣三一大堂、圣灵教堂、圣母安息大堂、古堡城墙和塔楼、医馆、斋堂、皇宫殿堂、神学院和神学校等。17世纪初伪季米特里二世的l.5万名军队曾对这里进行包围战,修道院武装仆役和农民及一些贵族共2400人以寡敌众,敌人未能得逞。17世纪下半期,彼得一世为了与其姐索菲亚的篡位阴谋作斗争,曾经住到这里来发号施令。

这里顺便提一下中世纪的洞窟城,它们部分在地面,部分在天然或人造洞窟中,其中有的是居住房舍,有的是防御设施,有的是修道院或教堂之类的宗教建筑。基辅洞窟修道院是苏联洞窟城之一,其他地方还有,如克里米亚、高加索和中亚。

到了12世纪末,俄罗斯建筑形成了自己的民族风格。艺术水平最高的还是教堂,其穹顶外面用木构架支起一层铅的或铜的外壳,浑圆饱满,生气盎然,这叫做“战盔式穹顶”。教堂外观单纯朴素,主体近乎简单的六面体,山墙头袒露出拱顶的尽端,轮廓富于变化。这一时期优秀的建筑艺术代表作有:弗拉基米尔城的德米特里耶夫教堂(1194―1197),它最先将教堂纳入宫室建筑群,一顶四柱,构图严密,比例谐调,立面有丰富多彩的雕饰,外表雄伟庄重,兴建时曾得到格鲁吉亚工匠的帮助。这个城市还有一座圣母安息大教堂(1158―1160),为六柱,五中堂,五圆顶,中央穹顶最高点有40米,有三个半圆殿。它是宫廷教堂,王公在此加冕。除了教堂外,基辅罗斯少数世俗建筑也很壮丽,王公贵族为自己修建了金壁辉煌的宅第和牢固的城堡。本世纪50年代后期发掘出来的柳别奇城堡(今契尔尼戈夫州列普金区)是莫诺马赫公1078―1094年间兴建的,建筑群排列紧凑,内有大厅、住房、教堂,地窖(A粮、水或关押犯人用)、碉堡、掩体、高大坚固的围墙、四周还有沟堑,沟上有吊桥。它是基辅罗斯封建城堡的典型。

13―15世纪,蒙古人的入侵破坏了俄罗斯的生产力,俄罗斯的建筑没有重要发展和成就。15世纪末,俄罗斯在莫斯科王公领导下开始统一,经济开始恢复,建筑艺术也取得发展。各大城市石砌大型建筑物猛增。1475―1479年间,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内重建了圣母安息大教堂(音译为乌斯宾斯基大教堂),为王公加冕和历代主教安葬处,由意大利建筑师阿里斯托捷尔・费奥拉凡京设计。为了标榜正统,它基本上照12世纪弗拉基米尔城的圣母安息教堂式样建造,里面有一排排圣像和天使像,宝石的光辉映照漆金柱子,顶上有5个俄罗斯式的葱形穹隆,结构较轻,空间较开阔。克里姆林宫里的多棱宫(1487―1497)也是意大利人设计的,运用了一些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建筑的手法和细部,显示出意大利的影响,但大厅中的大柱子却来自俄罗斯传统的木建筑。

16世纪时,俄罗斯人由于形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民族意识增强,重大建筑设计更多表现出俄罗斯传统木建筑的构思。农村小教堂是农民最重视的建筑,为了突出它,往往赋予它以墩式形体,上头立一个高高的八角形尖塔,叫做“帐篷顶”,象纪念碑。这样的小教堂成为16世纪俄罗斯大型砖石建筑的先声。1532年,为纪念伊凡雷帝诞生,在莫斯科近郊建造了耶稣升天教堂,它就是具有俄罗斯民族独特风格的帐篷顶教堂的典型,完全抛弃了几百年来东正教教堂的传统型制,是俄国最早的国家性墩式教堂。它全用白色石头造成,似一高塔立于宽阔的基座上:内部空间极窄,只60余平方米,上层比下层窄矮,窗户和壁柱越上越小,屋顶峭拔,加上重重叠叠花瓣形装饰,造成冲天而起的动势。它不适于举行仪式,不过是座纪念碑,矗立于莫斯科河畔旷野高坡之上,顶天立地睥睨四方,仿佛要干一番扭转乾坤的大事业。法国名作曲家柏辽兹在19世纪中叶见到它时,称它为“奇迹中的奇迹”。

1555―1560年间,莫斯科红场南端兴建了升天瓦西里教堂(瓦西里・柏拉仁诺教堂),它是为纪念1552年伊凡雷帝攻陷喀山汗国首府而建的,凝结着俄罗斯人被蒙古人压迫200多年后攻占蒙古人领土的欢愉激动心清。建筑师是俄罗斯人。风格独特,由9个墩式教堂组成,宽展的大平台把它们联成整体,中央一个墩子是主塔,冠戴着帐篷项,高47米,周围是较小的墩子,排成方形,大小不一,高高举起8个形状、色彩和装饰各不相同的葱头式穹顶,高低错落,装饰华丽、色彩强烈;穹顶以金色和绿色为主,夹杂黄色红色;教堂用红砖砌造,细部用白色石头,鼓座上有花瓣形。形似一团烈焰腾空,欢乐地旋转跳跃。它是世界建筑中的不朽珍品之一。

16世纪末至17世纪上半叶,俄国政局混乱,经济衰落,建造的大型建筑物不多。17世纪中叶,政局稍稳,经济逐步恢复,工商业者增多,市民文化兴起,西欧文明也开始传入俄国。俄国的大型建筑增多,建筑风格也发生变化。西欧巴罗克式的宏大豪华、着力夸张、富于动势的建筑风格对俄国发生影响,广泛使用红砖、带轴的陶砖,用白石作装饰细部,立面上有色彩艳丽的绘画。西欧建筑常用的壁柱、山花、檐部、线脚等也被采用。这时期俄国出现一种叫莫斯科巴罗克式的建筑,因皇后纳雷什金家族用此样式盖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庄园,所以人们又把这样式叫做纳雷什金样式。在莫斯科附近及其他地方还用此样式盖了具有世俗风格的漂亮的多层教堂,它们有白石雕饰与建筑柱式的构件,建筑体间有奇特的通廊。农奴主在庄园里常建造一些小教堂,也采用金盔顶、帐篷顶、花瓣形装饰、钟乳式下垂的券脚、花瓶式柱子、小山花、壁柱等,精致小巧,色彩艳丽,并不显得烦琐庸俗,象个小玩具,人们常称它们为玩具式或模型式教堂。17世纪末建造的集中式多层教堂融合了俄罗斯传统和巴罗克风格特点,莫斯科郊区的圣母安息大教堂(1698―1699)是最大的一座这样的建筑,外观四层,其实二、三、四层的空间只是一个,总高40多米,穹顶金色,墙为红砖,白石做的细部是巴罗克式的,显得端庄大方。

18世纪上半叶彼得一世改革后,俄国兴起学习西欧古典主义建筑的风气。这种建筑轴线对称,主次分明,外形端庄稳重,气派恢宏,室内则金碧辉煌。同时,巴罗克式建筑的影响也加强了。1703年始建立的新都彼得堡大型建筑差不多都是按这两种风格建造的。彼得堡是俄国第一座按计划建造的城市。为了表现俄国需要出海口的心情并给海上来客造成强烈印象,在瓦西里岛前涅瓦河分叉处建造了城市中心。1704年在河南岸建木塔,后改为石质尖塔(高72米)。1712年在对面的彼得保罗要塞里建造了一座拉丁十字架教堂,它正面的钟塔高130米,刺天的钟塔同广阔的水面和紧贴水面的围墙、房屋相映照,造成壮阔蓬勃的印象。瓦西里岛上的美术陈列馆正中又建了一个多层集中式塔。这三座塔鼎足而立,显示出蓬勃进取的气势。夏花园为举行宫廷舞会和庆祝活动之地,有严谨的几何布局,园中有大理石雕塑、馆亭、精致的金属园墙。园中的夏宫(1708―1711)是彼得一世住宅,两层,很象法国贵族的府邸。冬宫(1754―1762)是俄国建筑师拉斯特雷利设计的,他的父亲是意大利雕塑家,作品具有巴罗克风格,他把父亲的风格用于建筑上。冬宫原为沙皇宫殿,为一雄伟的方形建筑,正面和内部装饰豪华堂皇,不足处是立面处理有些零乱,正面对着广场的是些服务房间。拉斯特雷利还设计了斯摩尔尼修道院(1748―1754)、彼得一世行宫彼得戈夫的大宫殿(1747―1752)、皇村的叶卡杰琳娜官(1752―1757),这些建筑设计空间规模宏大,轮廓清晰,平面具有严整的直线形,整体造型优美,雕刻装饰丰富,色彩绚丽,图案精巧奇异,为俄国巴罗克式建筑最卓越的代表。古典主义的建筑则有美术研究院(1764―1788)、海军部大厦(1806―1823,建筑师扎哈罗夫)。矿业学院(1806年,建筑师沃洛尼辛)、纳尔瓦凯旋门(1827―1834,建筑师斯塔索夫)等。海军部大厦是俄罗斯古典主义建筑的杰出代表,它位于涅瓦河畔,冬宫之西,平面为“Ⅱ”形,有一条14米宽的运河穿过,把它分为里外两部,里面的部分面向涅瓦河,是各种车间、设计室、仓库等等,利用小运河运输;外面的部分面向城市,是会议厅、办公厅、博物馆、图书馆等。正立面长407米,侧立面长163米,虽长却不松散单调,因为设计师把立面两端作了古典主义式的五段划分,中央是12棵柱子的柱廊,两侧是6棵柱子。中央塔楼顶尖托一帆船,大厦前是3条放射形大道汇合处。这座建筑是世界建筑史上一朵奇葩。与海军部大厦隔河相望的是瓦西里岛长滩上的彼得堡交易所大厦(1805―1810),设计上为不落俗套,采用了简单厚实、水平展开的体形,为一圆柱式建筑,基座高,周围有德斯金柱廊。位于扎亚奇岛上的彼得保罗要塞,虽然其中一部分建筑在十月革命前长期是囚禁革命者的监狱,但整个从建筑学上来看却是一个杰作。1703年5月它由彼得一世奠基,其结构有6个棱堡,2个三角堡和1个冠堡,2个大门(彼得罗夫大门和涅瓦大门)以及保存俄国沙皇陵墓的彼得保罗大堂(1712―1733)等,均由著名建筑师设计。冬宫对面为孤形的总司令部大厦(1819―1829),立面简朴,中央作了凯旋门式的构图,门上有象征胜利的六驾马车。冬宫广场中央矗立着47.4米高的沙皇亚历山大纪功柱,彼得堡的十二月党人广场、海军部广场和冬宫广场连成一片,是世界上最壮丽的市中心之一。新颖漂亮的建筑,巧妙的城市布局,使彼得堡在19世纪成为俄国最美丽的城市,也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之一。但18―19世纪间沙皇常住在莫斯科,莫斯科毕竟是俄国最大的城市,所以这里的建设也很快,在众多的俄罗斯式建筑中,也出现了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瓦・巴热诺夫(1737―1739)是俄罗斯古典主义建筑的创始人之一,他为莫斯科设计了巴什科夫宫(今莫斯科列宁图书馆旧馆)。俄国古典主义建筑另一创始人卡扎科夫(1738―1812)设计了克里姆林宫的枢密院(现苏联部长会议所在地)、莫斯科大学等等建筑。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一直影响到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建筑。

除了古典主义和巴罗克风格外,其他西欧建筑风格对18―19世纪俄国的建筑也有影响。拉斯特雷利把洛可可的轻盈精巧设计手法运用于一系列建筑中,巴热诺夫为莫斯科设计的一些宫殿园林则富有浪漫主义情趣。这两位建筑大师还运用过仿哥特式手法。

随着工业和技术的发展,19世纪下半叶起,金属结构的多层楼房越来越多。这时,综合各种风格的趋向,在建筑中占了主要地位。卡・托恩创始的俄罗斯―拜占庭样式就是折衷主义风格,他得到官方支持,设计了莫斯科大克里姆林宫(1839―1849)、克里姆林官兵器馆(1844―1851)等建筑。同时,还兴起了模仿古俄罗斯民间建筑在城镇建房的风气,城镇里建起了不少木结构的私邸别墅,其型制多数较小,但也有大型建筑,如莫斯科近郊马尔菲诺庄园建筑群(建筑师贝科夫斯基)、拉多加湖瓦拉姆岛上的修道院(建筑师戈尔诺斯塔耶夫)。有的建筑师(如加尔特曼)用民间刺绣和木刻图案来装饰建筑物,这比古俄罗斯建筑更有俄罗斯风味。19世纪20世纪初,现代派建筑风格开始在俄国出现,它们采用钢筋水泥技术,把建筑外形、阳台、梯子、飞檐等设计得奇形怪状,窗户样式不一,玻璃上带绘画,室内护墙板上涂着彩画,整个设计给人以突出个性自由的印象。舍赫捷利是俄国现代派建筑的代表人物,他按这种风格改建了莫斯科艺术剧院(1902)、设计建造了莫斯科卡恰洛夫大街原里亚布申斯基宅邸和雅罗斯拉夫斯基火车站(1902)。

十月革命后,苏联经济与技术飞速发展,建造了许多新城市,扩展和改建了旧城市,出现了数以万计的建筑物,如工厂厂房、办公楼、民宅、别墅、公园、文化娱乐场所等等。在建筑时首先注重了实用价值,但部分大型建筑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除继承原有的俄罗斯式、古典主义式、特别是折衷主义式的风格外,还吸收了西方现代建筑的一些特点。苏联构成主义建筑代表人物金兹堡设计了莫斯科的住宅大厦(1926、1930),另一代表人物列昂尼多夫则设了中央消费合作总社(1928),他们都力求利用新技术来创造普通的、合理的、功能上正确的形式与结构,形式简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城市开始兴建高层大厦,追求建筑现代化,新建筑大都与欧美新建筑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