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 – 俄罗斯民族,民族的性格与文化
民族的性格与文化
俄罗斯人具有自己特色的民族性格与文化心理,这些特色是在特有的历史、政治、经济、地理诸种条件下形成的。
从远古到十月革命以前漫长的岁月里,俄罗斯人在严寒、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主要从事粗放的农业生产,而且遭受落后的反动专制制度的压迫。十月革命后苏联虽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大国,但直到80年代末农业在国民京经济中还占相当大的比重,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35.9%。世世代代从事艰苦的农业劳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广阔的田野、茂密的森林、茫茫的草原,培育了俄罗斯人的质朴、敦厚、勤劳、沉著、勇敢的性格,同时在俄罗斯民族性格中也况溺迂缓、散漫、保守的小衣习性。
大自然对俄罗斯人既慷慨又苛刻。慷慨的是无边无际的平原,肥沃的土地,极为富饶的资源。这有助于在俄罗斯人中培养出一种豪放开朗的性格。苛刻的是严寒的气候,一年中有半年多是冰天雪地,90%以上地区整个冬季平均气温在摄氏零度以下,80%地区无霜期不到180天。俄罗斯人在这样严酷的气候条件下,生活劳动是艰难辛苦的,但却培养了俄罗斯人坚毅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还使他们显得有些严肃、忧郁。美国作家罗伯特・华莱士认为:“忧郁起原于俄国的自然坏境――永远过不完的灰色冬季和寂寥无际的广大平原。”这话是有道理的,但我们要加上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封建制度的影响。
纵使俄国历史,我们看到,俄国史大半是封建社会史。从9世纪建立基辅罗斯到 20世纪80年代,约1200年,前1000年左右是封建社会,中间有50多年(1861―1917)是资本主又社会,最后70多年是社会主义社会。在这个封建社会里,农民遭受的压迫剥削十分残酷,农民没有人身自由,而是被任意盘剥、杀、买卖的农奴,是地主的私有财产。俄国封建社会还有一个特点,即政权统治是比较稳定连续的,1000年间只由两个王朝先后统治。俄国史上民不断发生农民起义,但每次时间都不长(拉辛和普加乔夫起又都不过历时3年),而且从未达到倾覆沙皇统治或割据一方的地步。这些特征,说明俄国封建制度统治是相当稳固的。
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和农奴制度在俄罗斯人的文化心理上打下深刻的烙印。俄罗斯人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反迫和争取民主自由的光荣斗争会传统,但也有逆来顺受的一方面。 俄罗斯人的历史是多灾多难的。他们多次遭到外族的侵略与蹂躏。草原民族的骚扰,蒙古人的入侵与统治,拿破仑大军的攻入,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寇的长驱直入杀掠夺,这些都是俄罗斯人世世代代长记不忘的。无论是什么样的强敌,都未能使他们屈服。俄罗斯人是骁勇善战的,具有战斗传统。19世纪法国历史学家勒罗亚・博里厄说过,俄罗斯士兵是“全欧洲最坚韧的”,他们的“忍苦耐劳的能力是西方国家从来没有见过的”,他们“越过南部的大草原,奔弛至气尽力竭,数以万计的人要在途中倒毙时,还是没有反抗,没有怨言和悲叹……而俄国人在本质上却是全世界最不好战的。”抵御外敌的斗争和胜利,大大培育了俄罗斯人的爱因主义感情、民族自尊心和民族凝聚力。然而,俄罗斯人在政府迫使下也侵略过别人,进行过一系列扩张战争,侵占了别国包括中国的大片领土,这祥的战争同样也给俄罗斯人带来死亡、伤残匀、与眼泪,同时还助长了沙文主义和大俄罗斯主义。 俄罗斯人住地横跨欧亚两洲,在历史上一直与东方的亚洲各国和西方的欧洲各国有密切的联系。俄罗斯人一方面继承了古代斯拉夫人的文化遗产和特性,另一方面又大量汲收了东西方其他民族的文化。美国人伯恩斯和拉尔夫在其《世界文明史》中写道: “俄罗斯在现代初期是欧洲特征和东方特征的混合物。中世纪切期,俄罗斯的大片土地曾经是古代斯勘的纳维亚人的殖民地。它的宗教、历法和书写方式溯源于拜占庭。甚至它的封建政体、特权贵族,以及农奴,都和西欧的大同小异。另一一方面,俄罗斯的大部分文化,它的许多风俗显然不是欧洲的。它的艺术几乎完全局限于绘制圣像和葱头形圆顶的宗教建筑……举止和风俗也不能和西方比拟。上层阶级的女子戴著面纱,深居简出。男人们普遍蓄著大胡子,穿著大长袍。刀和叉被认为是多余的。没有节制的狂欢节和忏悔与病态的赎罪期互相交替。此地理位置上说,俄罗斯也倾向亚洲……” 韦尔斯在其《世界史纲》中也指出:从伊凡四世起,“虽然莫斯科的统治者从此被人称为沙皇,但在许多方面他的传统与其说是欧洲的,倒不如说是鞑靼的;他是专制的,沿用了无限君权的亚洲形式;他所喜爱的基督教的形式是东方的、宫廷统治的、‘正统的’,(即东正教)形式……”
确实,俄罗斯在革命以前并不闭关自守,它以东斯拉夫人的古代文化为基础,广泛地吸收欧亚其他地区的文化而形成自己的文化和文化心理。蒙古大军13世纪大举入侵俄罗斯,使俄罗斯经济文化受到极大的破坏,但俄甸斯人也从蒙古人那里学到一些长处。蒙古人在罗斯设立了许多驿站,为沿途蒙古官吏更换马匹和休息,后来罗斯人采用这一措施,大大促迸了罗斯的交通事业,一直延续到19世纪。
但是俄国毕竟是欧洲国家,与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大大超过与亚洲各国的联系,接受的影响西方的多于东方的,特别在17世纪彼得一世以后,西方的姿本主义文明以不可阻挡之势渗入俄国。落后国家接受先进国家的影响,本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俄国接受西欧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有益的。
俄国向西欧学习之风延签了几个世纪。然而在19世纪40年代,却发生了“西欧派”匀“斯拉夫派”之争。西欧派是革新派,主张俄国全面学习西欧,斯拉夫派则认为应回到彼得一世改革以前去,他们打着改革的幌子,实际上是要复旧。以别林斯基为代表的革命民主派主张既学习西欧,也保存和发扬俄罗斯民族优良传统。俄罗斯文化的主流实际上也是遵循造一方针发展的,因而才能既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能博采他国之长。 俄甸斯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拥有极为丰富的革命思想和理论财富:拉吉舍夫、十二月党人、革命民主主义者、民粹派、普列汉偌夫、列宁,以至今日。俄罗斯文化的主流从18世纪末拉吉舍夫开始就与俄罗斯人民的革命斗争息息相关,是解放运功的喉舌、号角和武器。脱离解放运动的文化、单纯的为而存在的艺术、追求形式的美文学,在俄国没有起主要作用。俄罗斯的知识分子和广大劳动人民是用这种富有思想性、革命性和战斗性的文化教育出来的。 十月革命后,苏联浑和政府十分重视文化,重视文学艺术。在本世纪20年代,尽管有内战、外国干涉军入侵,经济十分困难,物质极端匮乏,党和政府还是尽力扫除文盲,发展文化教育。列宁十分注意继承过去的文化遗产,保护古代文物和艺术品。英国大作家威尔斯1920年访俄后,是如此描述的:
“剧院还留在原来的地方,没有人去抢它,没有人去破坏它。演员扪习惯于聚集在这里工作,他们仍旧照常这样做。国家津贴剧院的传统做法照常有效。十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俄国的戏剧和歌剧艺术居然能够在大风暴的侵袭中,一直屹立到今天。在彼得格勒,每天都上演40多个节目,我们发现莫斯科大体上也有同样多的节目。我们听了最伟大约歌手和演员夏里亚安演唱的《塞维尔的理发师》和《霍万斯基党人之叛乱》,我们观看了歌剧《萨特阔》,欣赏了莫纳霍夫扮演的阿列克塞王子和他在《奥赛罗》剧中扮演的亚果(高尔基夫人安德烈耶娃扮演黛斯第蒙娜)。当你注视舞台时,好象在俄国根本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似的……无论是包厢和雅座,到处是一模一样单调的人群,他们全神贯注,面孔善良品和蔼可亲,不过穿的很坏……” 也是在1920年,内战烽火四处燃烧,列宁还倡导,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建立了马克思、赫示岑、杜勃罗留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等许多政治理论家和文学艺术家的雕像。列宁本身也是一个对文学艺术杯著深挚爱好并有高度修养的人,他自幼熟读普希金、莱蒙托夫、涅克拉索夫、屠格涅夫、车尔尼雪夫斯基等著名文学家的作品。由于苏联党和政府的重视,领导人的楷模作用,加上苏联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包括俄罗斯人和其他各族人民,成为当今世界上文化素质高的民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