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 – 云南省民族研究所
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是以研究云南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经济、文化为重点的省级综合性社会科学研究机构。1928年,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下文委托云南民族学院在云南民族历史研究所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的基础上建立云南省民族研究所。 现设有民族学、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教育、民族考古、民族宗教、民族艺术、民族经济等8个研究室及一个办公室、一人微机室,并成立了”东南亚研究中心”、”影视人类学研究中心”和”宗教文化研究中心”。有中文、期刊、外文三个资料室。现有中文图书2.5万册,外文图书0.25万册,每年订中外文报刊100余种。微机室配备有电脑8台,另外还有民族学实验室一个,配备有暗房设备一套及从事田野调查用的相关设备若干套,供科研人员使用。 全所34人,其中正高职4人,副高职8人,中职22人。在32名专职科研人员中,博士后1人,博士2人,硕士8人,在谈博士2人,职称年龄结构已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实力较雄厚的科研教学队伍。有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学者,其中有三名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
研究所的宗旨是以党在社会主义时期基本路线为指针,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将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研究与现状结合起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在省委、省政府及民族学院领导的关怀下,经过历届领导与全所职工共同努力,研究所得到逐步发展。
建所以来,承担参与了一批国家级、省级课题。国家级课题如参与《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中国历史大辞典・民族卷》的编撰。主持完成国家级课题《云南沿边境民族地区青品问题及具对策研究》,《光明日报》曾专文介绍此课题。主持完成大型国家的课题子课题《中华文化通志・彝语起民族文化志》等。主持完成省级课题如《重新把握人类学》、《中国原始宗教辞典》等。还获得了美国”卢斯基金”、”福特基金”、挪威人文科学基金(NAVF)、日本丰田基金等国际基金会资助的科研项目。近两年来民族研究所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国家”九五”重点图书的云南省建设民族文化大省重点图书《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史丛书》;中美大型合作项目《滇西北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调查评估及保护与开发行动计划》;省校合作项目举办国际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参加编撰云南省建设民族文化大省重点图书《云南民族文化知识丛书》,参与由香港乐施会资助项目《德昂族自我发展研究》;台湾中央研究院”亚湖季风区高地和低地社会文化研究;云南省”九五”社科重点项目《中外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比较研究》、《滇、川、藏结合部区域经济协作与发展问题研究》等。建所以来,公开出版专著、译著百余部,在国内外各种有影响的刊物发表论文4000余篇。曾编过《民族学报》、《民族译丛》、《民族调查研究》等刊物。在科研成果中,《云南古佚书抄》、《沧源崖画的发现与研究》、《僳汉拟声调的比较与翻译》等论著获得国家级奖。《从越人到泰人》、《铜鼓乐舞初探》、《美与智慧的融集》、《浅论藏文化与纳西文化的交汇》、《中国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简化》、《藏族寺院经济发生发展的内在缘由》等论著获得省级奖励。《发展的选择》一书获得国际季世川少壮学术带头人一等奖。近两年,民研所又有五项科研成果获得省级以上奖:《中华文化通志・民族文化典》(第3典)获第四届国家图书荣誉奖;《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获第四届国家图书二等奖;《历史的滇、桂通道与西南地区民族关系》获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会优秀论文二等奖。《道教与中华民族的关系研究》、《社会文化人类学初探》和《赛典赤・赡思丁》获云南省高校科研成果三等奖。
教学是民研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一直承担着民族学、民族史、民族亲教以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三个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硕士研究生的导师人数占全院导师总数的一半以上。可开设民族学、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民族学田野调查理论与方法、原始宗教概论、民族考古学通论、民族文化与民族艺术、西方人类学学说史、中国民族史、语言学概论、民族语言与民族识别、民族学调查技术等十余门硕士研究生课程。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专门技术人才,拓宽了研究方方向,招收了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研究生班,招收了民族学与现代化专业硕士研究生,新开设了经济学原理;民族经济学;东南亚文化与经济等课程,并在各班级中增设了电脑操作与运用课程。现已毕业的研究生近百人,根据调查反馈的情况看,他们思想政治表现好,表现出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工作能力,绝大部分成了本单位的业务骨干,少部分还走上领导岗位。民族学专业还培养来自日本、泰国、韩国等国的硕士研究生。此外,民族所科研人员还担负着历史系、艺术系、民语系等系部及外国留学的十余门课的讲授任务。
作为学术交流的桥梁,民族研究所走向世界,与世界各国的有关学术团体建立了交流和资料交换关系,接待了美国、法国、日本、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奥地利、越南等国的学者。民族研究所科研人员还先后聘于德国海德堡大学、日本东京好大学等校客座教授和客座研究员。先后派出了数名学者前往美国、日本、泰国、法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作访问学者,进行合作研究、学术研讨和进修。为了加强对东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与研究,促进云南民族地区的改革发展和为推动云南民族学院乃至全国人类学研究与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加强云南民族学院与世界各国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学术、文化交流,抢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于2000年4月在民族研究所正式挂牌成立”东南亚研究中心”、”影视人类学研究中心”和”宗教文化研究中心”。
民族研究所成立后,聚集了如王叔武、刀世勋、宋思常、汪宁生、王敬骝、黄惠昆、巫凌云、蔡家麒、杨德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民族学家、民族史专家、民族语言学家。随着岁月的流逝,这批老学者相继离开了工作岗位,民研所面临着人才断层的艰难时期。为改变青黄不接的状况,现住所长赵嘉。文教授及常务副所长和少英教授等领导同志采取了一些措施,为中青年学术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一是选派中青年学者到国内外知名学府进修、深造。二是坚持学术报告制度。以本所科研人员为主,邀请所外,院外及国外的著名专家学者前来交流研讨。1994年迄今共举办有影响的学术报告六十余场,曾先后有云南大学的左中教授、云南省博物馆的李昆声馆长、中山大学的黄淑娉教授、厦门大学的唐国强教授以及台湾学者庄英章、魏捷兹、何翠萍、美国芝加哥大学马思中博士等,请来作专题学术报告。这对于拓宽视野、启迪思维,活跃学术空气,促进科研发展都起了一定推动作用,受到所内外科研人员的欢迎。三是出成果、育人才。为发掘和弘扬云南各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云南民族出版社共同推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史丛书”,共25本,计划在2001年出齐,作为云南民族学院50周年献礼。所里多数科研人员参与了该丛书的编写。通过这一些大型课题带动全所科研工作,加速中青年学者的成长进程。
九十年代以来民族研究所著作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