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8 上午, 13-5 月-2005

中华民族 – 民族风俗志,赫哲族

三江沃野,赫哲渔乡。
这里是一片丰饶而神奇的土地;
这里是天鹅的乐园,龙的故乡。
黑龙江、桦花江、乌苏里江在这里握手言展销会,骁勇的赫哲族在这里划着小木船用鱼叉叉鱼,穿着踏雪板用扎枪狞猎,世世代代辛勤劳动,开拓和建设着祖国的边疆。
在历史的长河中,赫哲族人民不仅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了丰硕的物质财富,同时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当今。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龙江特产–鲟鳇鱼和大马哈 鱼及鱼籽,外贸出口。远销五洲,被誉为”餐中佳肴”;名扬海内外的鱼皮、桦树皮工艺品。精巧玲珑,堪称”二绝”;英雄史诗芽伊玛堪可与格萨尔、玛纳斯、江格尔齐名,可以和荷马史诗比关;优美动听的赫哲民歌,以《乌苏里船歌》为代表,流传国内外……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现有人口4245余人(1990年),主要居住在黑龙江省同江市的八岔、街津口民族乡和饶河县四排民族乡,佳木斯市郊区敖其村。还有少数人杂居在抚远、依兰、绥滨、富锦、桦川、宝清县等处。另外,在佳木斯、哈尔滨、长春、北京、新疆等地,也有少量居民。
赫哲人因居住地区的不同,有不同的自称。居住 在富锦县大屯以上地区的自称”那贝”,大屯以下至同江勤得利地区自称”那尼卧”,八岔以下至乌苏里江流域自称”那奈”。这三种称啦做文章相同。都是”本地人”或”土著人”的意思。另外,他们中间还有”赫真”和”奇勒恩”之称,把八岔乡以下至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人秒”赫真”,把勤得利以上至松花江流域的赫哲人称”奇勒恩”。这两者语言有所差异,现在赫哲族使用的民族语言绝大部分是”奇勒恩”语。该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满语支。现在他们多数人通用汉之、汉语,只有50岁以上的老人还使用民族语言。
过去,统治阶级岐视赫哲族,称之为”使犬部”、”七姓野人”、”鱼皮鞑子”、”狍皮鞑子”、”鹿皮鞑子”。劳动人民则以江水流向称之为”下江人”,俄国人称之这”高尔牒”、”戈尔德”、”乌德哥”、”阿枪”、”阿其泱”、”那笃斯”、”纳特基”人。现在,原苏联境内黑龙江北岸居住着一万多赫哲人,称之”那乃”或”那敖”人。
“赫哲”,含有”下游”或”东方之意。是根据一部分赫哲人居住的地理方位称呼的。到了清代,才成为民族通称。该族最早见于《清圣祖实录》(卷八22页),上有”康熙二年,癸卯、三月壬辰(1663年5月1日)命四姓库里哈等,进贡貂皮、照赫哲筹国例,在宁古塔收纳”。的记载。在清代乾隆时出版的民族志《香清职贡图》中亦用”赫哲”二字。 1934年南京中央研究院出版纯声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后,赫哲族称广为传开。
赫哲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勤劳骁勇的民族,长期以来,劳动生息繁衍于三江汇流的地方。这里的古代先民,在先秦时称”肃慎 “、”稷慎”,汉魏时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随唐时称”未曷”,辽朝时称”生女真”,又叫”五国部”,金朝时称”兀的改”,元朝时称”兀的哥”,明朝时称”野人女真”。另外,史书也有称”窝集部”、”使犬部”、”鱼皮部”的。
赫哲人世代久居的三江沃野,山水纵横,树木葱茏。烟波浩淼的奔腾江流,泡沼湖泊;葱郁蜿蜒的完达余脉,林海雪原,自古以来就是丰厚的天然渔场和逐猎之地。这里盛产名鱼”三花五罗”(鳌花、编花、鲫花、哲罗、发罗、雅罗、铜罗、胡罗)和鲟鱼(俗称七里浮子),鳇鱼(俗秒鱼中皇),鲑鱼(俗称大马哈鱼);栖息丰珍禽异兽丹顶鹤、天鹅、悄龙、东北虎、水獭、黑熊、鹿、紫貂、银狐、各、狍子等。人们常用”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来形容这里富庶。此外,在茫芒的林海和深山 中,生长着各目繁多的药材和特产。其中有人参、木耳、猴头、松子、棒子、香蘑、黄花菜、山葡萄、蕨茶等;生长着四季长青的松树、参天笔直的杨树、成长极快的柳树、以及榆、椴、桦、柞、水曲柳等几十种珍贵木材。
赫哲人民傍倚着如此富饶、美好的自然环境,以其粗朴的双手,开发、征服了三江流域的山山水水。正如一则赫哲族民谣中所说的?quot;’两块板’可以穿沟跳涧,’三块板’可以漂江过海”,生动地构画驰聘在三江流域的赫哲人的悍形象和劳动英姿。
赫哲族是坚强的民族、不屈的民族。在历史上,他们不屈于统治兼并征讨,斗争彼伏此起,连续不断。仅据清史籍记载,从1599年到1643年的44年中,统治对赫哲族地区用兵达17次之多,可见赫哲族人民反抗精神是何等的顽强。
在过去,赫哲族人民生产落后、生活困难,没有文化,饱受各种疾病折磨。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东并时,惨无人道地将赫折扣族人民从世代居住的三江沿岸,驱赶到与世隔绝的沼泽地带,既不能捕鱼又不能行猎,生计断绝,疾病流行,人口急剧下降,到1945年抗战争胜利前夕,整个民族只剩下300余人,濒临来绝的边缘。
新中国诞生后,赫哲人重新迁回三江故居,用自己的双手重建了家园。从此,赫哲族彻底结束了苦难的厄运,获得了新的生命,开始了划时代的变化。他们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中华民族之林。在民族在家庭中,赫哲族与其他各民族一样,同样享有民族平等的权利,参与管理国家大事,生产逐年发展,产值一年高过一年,近凡年来,赫哲族渔民的平均收入在黑龙江省各族家牧民中居领先地位,生产生活明显改善。机动船代替了木桨划船,网具全部更新,渔 乡新村,家室整齐,电灯通时,楼房耸立,那住 “撮罗昴库”、”地窨子”,点鱼油灯和火把照明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录音机、轻便摩托等高档商品进入了赫哲渔乡。人民的文化水增有了提高,出现了本民族的作家、诗人、学者、画家、演唱家、雕刻家、工艺家、工程师、医生、教师等。教育和卫生事业也不断发展。
赫哲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他们以渔猎为主的生产方式,使他们形成了民族独特的食生鱼、衣鱼皮、穿地为穴而居、树葬、使用木器、乘桦皮船 ,坐狗撬等生活习俗,并全延续下来。在现代生产力的推动下,赫哲族风俗在不断变化、更新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