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4 上午, 20-6 月-2006

中华民族 – 民族风俗志,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是我国56个民族成员之一。据1990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人口为6965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旗和阿旗黑龙省的塔河、呼玛、连云港河(原爱珲县)、逊克和嘉荫等地。
“鄂伦春”是自称,其含义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一是”使用驯鹿的人们”前一种解释较为普遍,也为广大鄂伦春族群众所接受。”鄂伦春”实 际由”奥要干”的汉语音变而来。”奥要”是山岭的意思,”千是人们的意思。一般在民族内部对不同部落或汪同地域人们都称为”千”,如”毕拉尔千”、”爱珲千”、”呼玛千”、”甘河千”等。”鄂伦春”这一名犯法最早见于文献记载,是于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在此以前往往把鄂伦春族与达斡尔、鄂温克等民族统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鄂伦春族由于历史的发燕尾服,地理位置的变迁以及翻译上的不同,曾有过许多称谓,如”俄伦春”、”鄂伦千”、”玛涅克尔”、”毕拉尔千”、”满珲人”、”奇勒尔”、”栖林”等。对居住在黑龙江上游、额尔古纳河流域的曾称为”鄂伦春人”,漠河以下至呼玛河及精奇里江流域的曾称为”玛洼克尔人”,爱珲以下至逊河、牛满江流域的曾称为”毕拉尔人”,恒滚河一带的曾称为”奇勒尔人”,松花江下游的曾称为”满珲人”等。以后才逐渐统称为”鄂伦春人”或”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泰语系通古斯满洲语族北语支,民族内部因地区不同个别语言有方言差别。没有自己的文字,到十七世纪以后,随着与外民族的接触才传 入了满文和汉文。现在多兼汉语、达斡尔语、鄂温克语,统用汉文。
关于鄂伦春族的族源问题,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源于钵室韦人,有的说源于慎 人,还有的说源于传说中的玄夷人(即倭人)等。源于钵室韦人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据有关史料记载的钵室韦人与鄂伦春族早期的许多方面是相同或是接近[的。从居住的地理位置上看,钵室韦人曾活动于黑龙江以北的胡布山一带(即苏联境 内的西林木赕河源的雅玛岭),而这正是鄂伦春族曾生活过的地方,从居住方式上看,钵室韦人”用桦 树支盖屋”,这与过去的鄂伦春族居住的”斜仁柱”(撮罗子)是一样的,钵室韦人”饶獐鹿、射猎为业,食肉衣皮,””皆捕貂为业”,这种狩猎经济正是鄂伦春族的传统经济,钵室韦人在冰天雪地之中”骑木面行”,这恰与鄂伦春族曾广泛使用的交通、狩猎工具”滑雪板”是相同的,从婚丧习俗方面看,钵室韦人的婚嫁有:”男先就女舍”的习俗,而鄂伦春族的历史上也曾有过成年男女只要已订婚,未婚夫就可以在未婚妻家居住的婚姻形式。钵室韦人的葬俗?quot;父母死,尸则置于林树之上”,这与鄂伦春族的风葬形式也是一致的。所以说鄂伦春族曾是散居于黑龙江以北广大地区钵室韦人中的一支,是有一定根据的。以后各个朝代对鄂伦春族的记载就越来越明确。如元代,对生活在黑龙江以北众多的民族统称为”林木中百姓”,”逐水草而居、以射猎为业”,其中无疑包括了鄂伦春族。到明代,据《大明一统志》记载,在黑龙江以北有”一种北山野人,乘鹿以出入”,实际就就是游猎于这一带的鄂伦春族的一部,即”使鹿部”。清初对生活在黑龙江以北,精奇里江流域的百姓统称为”树中人”,这”树中人”的称呼与至把鄂伦春族称?quot;栖林人”的称呼是一致的。到了清末便有了更明确的记载,称:”鄂伦春实亦索伦之别部,其族皆散处内兴安岭山中,以捕猎为业”等。
鄂伦春族世代繁衍生息的富饶美丽的大小兴安岭,是东北地区的两条大山脉。大兴安岭由东北向西斜贯于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境 内,海拔1000至1400米左右。西麓多丘陵,东麓较陡峭,峡谷纵横,河流湍急。多布库尔河、甘河、奎勒河、诺敏河和绰尔河都在这里发淅,由西向东流入嫩江。小兴安岭沿黑龙江口斜向东南,山势平缓,海拔在600至1000米之间,大部分300至500米高的丘陵或洪积台地。呼玛河、宽河、法别拉河、逊毕拉河和嘉荫河等大小支流,从西南向东北流入黑龙江。其气候属寒温带。由于纬度和地形不同。气候差异较大。大兴安岭比小兴安岭平均气温相差10度左右。大兴安岭的冬季漫长而严寒,最冷时气温可降到摄氏零下45度左右。九月开始降雪,积雪期长达七个月之久。小兴安岭从五月起气温开始上升,最高气温可达30几度,无霜期有110天左右。大小兴安岭全年平均降水量约为700毫米,雨量以七、八两月为最多。
大小兴安岭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原始大森林遮天蔽日,素有林海之称,这里生长有红松、樟子松、落叶松等木质坚硬的针叶树种,还有白杨、白桦、黑桦、椴树等阔叶树种。还生长着许多名贵的药材,如人参、黄芪、五味子、知母、刺五加等。还有各种菌类,如木耳、猴头、蘑菇等。
在兴安岭茂密的森林里,栖息着种类繁多的珍禽异兽。兽类有马鹿、驼鹿(亦称锆)、狍子、野猪、黑熊、东北虎、猞猁、狐狸、貉、黄鼬、达鼠、野兔等。飞禽类人树鸡、野鸡毛、飞龙、天鹅、大雁、野鸭、山鸽、杜鹃、猫头鹰及鹞鹰等。
在众多的江河湖泊之中。有着极为丰富的鱼类,有名的大马哈鱼(亦称鲑鱼),就出产在黑龙江及其大小支流。还有一种鳇鱼,每条重达五、六百斤乃至上千斤。其它还有鲤鱼、白鱼、鲫鱼、哲罗、细鳞、花翅、鳌花、狗鱼、鲶鱼、柳根等。
各类矿藏也极其丰富。金矿的分布几乎遍布整个大小兴安岭的各支流河谷。著名的老钩、兴隆沟、罕达气、乌拉嘎等金矿,都分布在这一地区。另外,还蕴藏有煤、铁、铅、锌、铝、铜、钨、石棉、石墨、玛瑙等矿。
在长斯的历史过程中,鄂伦春族与其他民族一道,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为开发和建设富饶美丽的大小兴安岭,缔造我们伟大的祖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长期的游猎生活,使他们炼就了坚强勇敢的性格和好骑善射的本领。同时也用自己的聪明才知创造了灿烂独特的文化,为中华各民族的文化艺术宝库增添了一份珍品。
过去鄂伦春凭靠大小兴安岭丰富的动物资料,世世代代靠一杆猎枪,一匹猎马穿梭在崇山密林中,过着原始的狩猎生活,辅以采集和捕鱼,到1953年才得以定居,因此从物质民俗到精神民俗都带有鲜明的山林文化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