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1 下午, 17-11月-2005

中华民族 – 民族风俗志,高山族

高山族是分布在我国台湾省的少数民族,是台湾最早的居民。高山族这一名称,是社国大陆人民对了以居在台湾省的少数民族的统称。按语言、习俗和聚居区哉的不同,统称为高山族的台湾少数民族包括9个族群,即:泰雅、赛夏、布农、曹、鲁凯、排湾、卑南、阿美、雅美。人口约有40万,主要分布在台湾12个县230个乡中,有30多个乡住高山族同胞.分布面积约16 000平方公里,吝全省总面积的45%左右。原来一部分居于平原和山麓丘陵地带称为”平埔人”的高山族,约10万人,因长期和汉族同胞散居在一起,现与汉族已很难区别。此外,还有的1 500多高山族同胞散居在祖国大陆福建、湖北、江西、山东、安徽、北京、上海、南京等地,他们大多数是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从台湾来到祖国大陆的。
阿美从约有12万人,占高山族总人口的41%强,是高山 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志族群。依据语言、习俗和地域差异,大体分为北、中、南部职权美 和海岩阿美四部分。
泰雅人有62 439人,人口仅次于阿美,居第二位。其居地几科占台湾山地的三分之一,是高山族族中分布地域最广的一支族群。因其分布地区辽阔,和叶不免有语言和风俗习惯上的差别,有的差别还很明显。
排湾人有43 616人。排湾人的居地包括屏东县的8个乡和台东县的金峰、在仁2乡,是高山族居于台湾水本岛最南部的一支族群。
布农人有30 779人。是高山族中活动力最强,移动率最多,最能适应高山气候的一支族群。布农人聚居区域分属于南投县的信义、仁爱乡,高雄县的三民、桃源、茂林乡,台东县的海端、延平乡,花莲县的万荣、卓溪乡等9个乡内。
鲁凯人有10 000多人,居住在阿里山以南、大武山以北地区,分属于高雄县茂林乡,屏东县的三地,雾台乡及台东县的卑南乡等地。
卑南人也有10 000多人,居住在阿里山以南、大武山以北地区,分属于高雄县的茂林乡,屏东县的三地、雾台乡及台东县的卑南乡等地。
曹人有4 436人。分属于嘉义县的吴凤县,南投县的信义乡,高雄县的三民、桃源乡等地。
雅美人有2 464人。全部居住在台东县属的兰屿岛上,是高山族中主要从事渔业的一支族群。
赛夏人有1 075人,是高族中人口最少的一支族群。分属于新重型县的五峰 乡等地。
已经基本汉化的平埔族人,可以分为10个族群,即:凯达加兰,噶玛兰,道卡斯,巴则海,巴瀑拉,巴布萨,邵,和安雅,西拉雅,马卡道。自清代以后,他们依次从北到南分布于台湾本岛的北部和丁部平原地区。
高山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于财岛语系鳊尼西亚语族。与古代越人语言一样,高山族语言也是多音节的粘着语,不同于汉族一字一音的孤立语。但高山族各地区的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形态上差别较从,大体上可以分泰”、”曹”、”排湾”三大语群。高山族还没有通用的民族文字。
高山族的来源是多源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以用民族学资料证明,高山族先民主要来自祖国大陆东南沿海一带,是古越人的一支–闽越的后裔,介也融合了少数来自琉球群岛和菲律宾群岛等地的居民。
台湾自古属中华。考古和文献资料证明,台湾与祖国在陆的文化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统自然数为高山族的台湾少数民族先民夫论在族源或经济、文化各方面,都与祖国大陆有密切联系。 台湾属于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迹”左镇人”化石和”长滨文化”的发现,把台湾和高山族祖先的历史,推溯到三万年前。最早居于台湾的高山族先民,在社会发展与文化生活方面。都与华南的原始文化息息相关,他们主要是由大陆迁去的古越人的一支,在语言和习俗上与古越人有许多相处。
早在公元三世纪,三国时吴国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万人渡海到台湾,就已与高山族开始有了交往。那时,高山族先民被称为”山夷”,他们分成若干部落,部落,部落成员?quot;弥麟”,公共事务由部落成员共同管理。生产工具很原始,使用石斧、石锛、石环、以鹿角为矛,青石为镞,过着原始石器时代生活。两性关系盛行男子嫁给女子的”从妻居”,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七世纪初,隋朝大将陈率领兵船到台湾,高山族先民”初见舡舰,以为商旅”,纷纷前往军中贸易。以精细洁白的”绢木皮布”,向汉族商人换取铁制工具。被称为流求”土人的高山族,首领姓欢斯氏,名渴剌兜,所居处称波罗檀洞。首领下面有大小酋长,系由民主选举产生。他们除了从事采集、狩猎外,已开始种植谷物,台养家畜。工具比三国时有进步,但仍以石器为主,不知历法,耕作技术仍很原始粗放。公共事务仍由部落成员主管理。已知曝海水为盐,酿米面为酒,嫁娶酒肴珠贝为聘。男女有拔毛和文身习俗,已有歌兵团等艺术活动。
宋代,高山族铁器还很稀少,仍多以骨角辅助。使用标枪时,总要在标枪的一端系上十几丈长的绳子,以免弃,对失器爱惜倍至。为了挽取铁器,高山族人民甚至不惜”倾其所而易”。随着大陆航海业的发达,海峡两岸人民往来日益频繁。台湾的北港(今云林)、鸡笼(基隆),已成为互市重要口岸。
大陆汉族不断移入台湾,带去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高山族社会经济的发展。
明代,高山族的农业和狩猎已相当发展。作物种类有大豆、胡麻、芋头、番薯和葱、姜等,家畜有猎、狗、豕、鸡等。已用铁镞进行集体围猎,以剩余鹿产品与大陆沿海居民贸易。在农业生中,铁制工具仍有限,还没有水田,治种禾,山花开则耕,禾熟拔其穗,当时,高山族被称为”番夷”、”土番”、”土民”等,种类甚繁,别为社,社或千人,或五百人,无酋长,子女多者众推之,听其号令。仍实行母系氏族外婚制,由男子嫁到女家。无历法,结绳记事。男子穿耳、女凿齿以为饰,富者手足剌纹以为华美。明代高山族包括现已基本汉化的平埔人,仍处于原始社会时期,继续保留着浓厚的原始文化特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采取一系列有利于高山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措施,使高山族社会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被称为平埔人的高山族,贫富日益悬殊,开始出现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萌芽。
清代,高山族被称为”番族”或”番人”。部分地区已有牛车和犁、耙、与汉人同,封建地主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大部分地区,从事锄耕,实行休耕制,广种薄收。山区仍从事狩猎,用弓矢标枪,集体围猎,耕作尚不知用畜力,收获仍平均分配,原始社会生活还保留了相当长的时期。
由于历史的原因,统乐为高山族的台湾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差别,各族都有自己特殊的风俗习惯。
高山族人民素以性情豪放、热情好客著称。每逢农闲,总要鸷邻近汉人到家里作客。主人招待宾客非常诚恳。客人对于主人的敬酒,是一定要喝的,这表示亲热。高山族特别守信重诺,无论大小事情,都是一言为定,且表里如一,坦诚待人。更令人钦敬的是他们那种团结精神,遇到外族侵侮时,便群起合力抵御。千百年来,他们和移居台湾的汉族人民一起,不仅以自己勤劳的双后把台湾开辟成美丽富饶的宝岛,面且为反抗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进行了长期不屈挠的斗争,在我国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灿烂的爱国主义篇章。
高山族人民能歌善舞。在喜庆节日。总要举行歌舞俯,田女老幼身着盛装,围着熊熊的火堆,欢呼饮酒,携手歌舞。若有汉人路过,也被邀入豪饮,一醉方休。
高山族的民间文学艺术也丰富,他们不仅有优美的民歌、古谣、神话传说,而且有嘴琴、竹笛、鼻箫和口弦等乐器,杵乐是高山族独具风格的音乐,每当月明星稀的夜晚,妇女们三五成群,围绕在门前的石臼旁,手执长杵捣米,长杵一上一下,发出拍节鲜明的音响,妇女们和拍而歌,十分动听。
高山族人民还精于雕刻,尤以排湾地区最为出色。在住刻的门槛、木柱、门楣以及各种生活用具上,都雕刻着各种美丽的花纹,其中以蛇形图案为最多。兰屿雅美人的雕舟,与日更是独特的工艺之花,充分表现了高山族人民的艺术才能。
高山族的民族服装彩色斑谰,装饰美巧,各族群都有自己独特民族形式的服饰,住在深山的高山族,多以番薯、芋头为主食粮,住在山麓的沿海的高山族,则以小米、五蜀黍和大米为主,兰屿岛上的雅美人多半吃芋头和鱼类,并且常常将饭或粥混和芋头、番薯一起吃。高山族一般不饮茶,却特别喜欢钦酒和吸烟。有些族群有咀嚼槟榔的习惯。高山族的建筑形式多种多样。为适应山岭重叠的环境,高山族危岩深涧之间架设桥梁,用和交通工具。其中最别致的是溜索桥、藤吊桥,这和云南西部少数民族人民所造的桥十分相似。高山族老有有许多都在脸面和身上刺着花纹,现在青年人已多不数不刺了。高山族的祭祀活动很多,有丰年祭、农事祭、狩猎祭、河川祭、成年祭等。人数最多的阿美 人举行的丰年祭尤为隆重,男女老幼,都盛装而来,表演集体舞蹈,饮酒食肉,以应祝五谷丰登。
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统称为高山族的台湾少数民族,各自都形成了自大独特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风情习俗,其内容丰富多彩,且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可以说,台湾高山族民俗,是民俗学研究的宝贵园地之一。
勤劳、勇敢、富于反侵略光荣传统的台湾高山族人民,为缔造衣国的历史和文化都作出过重要贡献,今后也必将为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邮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