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 下午, 06-8 月-2006

中华民族 – 母亲做鞋孩儿穿

母亲做鞋孩儿穿

如今四五十岁以上的人,小时侯大都穿过自己母亲亲手做的布鞋。在母亲的床垫下,压着全家人的鞋样,男式是双绊、尖日,女式是单绊、圆口。男式的俗称”剪子口”,又叫”青布连绊鞋”。做布鞋技术性最强的一道工序是打那个做绊几的结,那个结讲究打成有花样的圆球。会做鞋的人不一定会打那个结,往往要请行家里手相助才行。

全家人穿旧的衣服裤子不能丢掉,撕成一片片的布,用糨糊一层一层袜糊在一块木板上,干了之后,会自然从木板上脱开,昆明人称之?quot;婊革波”。把鞋样放在”革波”上划线剪下,就成了鞋帮的主体部分。 鞋底的制作工艺比较艰难。先是用无数层的布厚厚地叠起,俗称所谓”千层底”,中间还夹有从大竹子上剥下来的笋壳。那笋壳上有细毛,一不小心,会沾满双手,说痒不痒说痛不痛地难受。笋壳的主要作用是防水。市场上专门有售较牢实的”底线”,用蜡拖过拼命呼救。这时,只见那两只烂鞋后跟上的带子,顷刻间变成了无数根拖在船尾上的救命绳,水中的人们之后,就开始千锥万线地纳鞋底了。几个女人围在一起,边纳鞋底边聊家常,这面扎人那面拉出,张家长李家短,拉线的”涮涮”声和说话的”喳喳”声交织在一起,构成老昆明日常而独特的一道风景。孩儿半夜醒来撒尿,做母亲的还在昏黄的煤油灯下纳鞋底。只见她来来回回地扎线拉线,每次线拉到头,都要把线在手上绕两圈,用力再紧一紧。”涮涮”的拉线声在宁静的夜晚显得格外响亮。 纳好的鞋底硬邦邦的,真上的柔中有刚。做母亲的若要教训不听话的孩子,顺手一鞋底打上,只听”托”地一声,打中哪里都是生疼,比用手打人强多了。

在整个做鞋的过程中,做母亲的会不断把鞋底和鞋帮在孩子的脚上反复比量,多次修改。在那个年代。最能体现千针万线慈母爱的,就是这双布鞋了?quot;慈母手中线,游子脚上鞋,临行密密纳,意恐迟迟归。”巧的是南方人叫”鞋子”和叫”孩子”的读音是一样的! 男子刚穿剪子口布鞋的时候,扣那个绊十分费时间。有时干脆扣上之后就不解开,穿鞋时,弓着脚,穿绊而过,待脚后跟就位之后,将蜷住的五个脚趾一伸即可。鞋穿好后,在剪子口的顶尖处,能看到几个脚趾的跟部,”云南十八怪,脚趾头露在外”指的就是这类浅帮鞋。而穿草鞋、凉鞋,脚趾头露得更多,人1却并不为怪。 布鞋的致命弱点就是不耐磨、怕水,所以如果放学的时候下雨,小学生们会不约而同地把鞋子脱下来, 用绊将两只鞋扣在一起、挂在裤带上,甚至挂在脖子上,光着脚踩着水回家。条件好一点的人家,则让鞋匠在布鞋底上钉上胶皮一类?quot;脚掌”,前掌四角钱。后掌两角,这样的鞋可以穿很长时间。 对男孩子来说,脚上的布鞋是多用途的。一是做武器,常常在打闹之间,大吼一声:”看我的法宝!”只见小腿朝前一弹,一只鞋就飞将出去。被击中是很狼狈的,因为那时对布鞋有一个尊称,叫”臭腌鱼”。多数的男孩不穿袜子,也不大洗脚,所以谁要挨那”臭腌鱼”一下还多了一层倒霉的意思。
其二是做玩具。用粉笔在地上画一个正方形的框,各人将自己用香烟壳纸折成的三角形放在正方形中,算是下注,然后在离正方形数米外再画一条线,每人按顺序以线为界,脱下一只鞋朝正方形中的纸三角打去,打出正方形外的就是战利品。那纸二角形叫”连红”,这种游戏叫”打框”。高手把鞋扔出去后,那鞋会在正方形前不远处横向落地,依靠惯性,将框中的连红一扫而光。然后单脚跳过去,一边穿鞋,一边收 获喜悦。

布鞋的第三个作用是做容器。几个小伴在野地里捉蟋蟀,捉到之后,脱下一只鞋,将各自的蟋蟀放入。孩子们几个头顶成一堆,几双眼睛盯着鞋里,鞋子成了蟋蟀们有我无你的战场。学校组织上山植树,男生纷纷脱下鞋子到水塘里舀水,一路小跑,到树坑前浇下。你一鞋子我一鞋子,浇水的效率似乎不比用盆和桶低多少,只是布鞋的使用寿命肯定减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