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9 上午, 31-1月-2006

中华民族 – 草帽当锅盖

云南民族风俗十八怪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一览

草帽当锅盖

    “云南十八怪,草帽当锅盖”。乍一听,再一想,草帽乃遮风避中之物,怎能当锅盖使?云南的事,真是怪怪的。
外地人每每听到这一怪”,大约都会作如是想。草帽何以成锅盖草帽与锅盖,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物件,草帽是戴在头上的东西,晴天遮阳,阴天避雨,是它基本的功用。沃野田畴,阡陌连横之处,农民头戴草帽,面朝黄土背朝天,春种秋收,草帽底下汗珠了摔成八瓣,盘中之餐,粒粒辛苦。商贾往来,旅途中一根扁担两头货,天上烈日,头上草帽,行脚累了,人树底民摘下草帽扇扇风,心里头盘算着蝇头小利。城市街头,女士小姐把精巧美丽的小草帽搭在头顶,一来避紫外线照射,二来添些动人情致,公园草坪之上,石椅石桌之旁,三五老者摆开象棋捉对儿厮杀,草帽在头,棋子在手,喊叫不休,其乐悠悠。钓鱼迷们更是将草帽视为必备之物,于粮可以不吃,草帽却不可不带:如凉棚遮荫,便可打场持久战也。

诸如此类的场景,生活中随处可见。尽管草帽的形状不同,质地有异,贪贱有别,但其功用却是一目了然的。

至于锅盖,则无论铁皮制、铝制、木制、铜制、竹制等等,其功用无非是:盖住个同的锅,一下使热气散开,保温;二不让灰尘落入,保洁,仅此而已。

如此看来,草帽与锅盖是无论如何也扯不到一起的。但在云南不少地方,尤其滇南,带,竟不管个顾二者的差别,偏就将”草帽当锅盖”了。
我们曾在历史文化名城建水寻访”草帽当锅盖”的来历。在一所极大的四合院里,我们拍摄到了典型的”草帽当锅盖”的场景一一、
这所大院中,住着十来户人家,家家广广的厨房里,都有一二顶”草帽锅盖”。把一顶”草帽锅盖”从大铁锅上揭下来,拿到光线明亮的石榴树下,放在青石板刻成的小方桌上细细看来,原来如此:所谓”草帽当锅盖”,不过是锅盖的形状酷似草帽,上尖下宽。形如圆锥体,先在”形”上符合了草帽的特征;再看材料,是用山茅草编织而成,茅草也是草,草帽用草编,于是其”质”也符合了草帽的特征。而这里的人家,偏又将这形和质都似卓帽的用来当了锅盖,那不是”草帽当锅盖”又是什么?就是说,因为形状像草帽,材质用茅草,而用途却是锅盖,于是便有了”云南十八怪,草帽当锅盖”。但草帽就是草帽,锅盖就是锅盖,上确的称谓应当是:草锅盖。
铁的、铝的、木的、竹的锅盖到处都有,惟独这一方水上的这一方人,弄出这与众不同的草锅盖,要说怪,就怪在用草编锅盖。

草锅盖饭菜香
    当我们提出”为什么只用草锅盖”这个问题时,当地人显然很奇怪怎么会提出这样冒傻”元的问题。一位家庭妇女一边在灶前忙着,一边很惊诧地反问道”哪样?”(意为”什么?”)”为哪样用草锅盖?哪样都个为,为了好吃!饭香饭软莱热和,为哪样说!”(意为”还问为什么”)
一旁有位退了休的王老师,见这个婆娘说话个得体,即出言道:”人家问你你好好讲嘛。”王老师知书达理,将草锅盖的妙处向我们娓娓道来–

首先是传统习惯。
    六南地处边陲,交通不便,过去与内地贸易往来不多,生活用品大部不依赖外地输入,对锅碗瓢盆等日用品,老祖宗们习惯就地取材,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云南自然资源丰富,竹、木、草之类,山上山下,屋前屋后,随处可见,拿把刀去砍来就是。
王老师指着自家的灶房说:”你们看这里面的东西,甑子是木头做的,里面蒸饭的隔板是竹编的,锅盖是草编的,木饭勺,竹刷子,灶窝吸烧的是松毛结。扇火的扇子竹子编,没有一样不是就地取材。”

再是草锅盖里的饭香。
    工老师及其邻居们部认为,用草锅盖弄出来的饭菜比用金属锅盖的好吃,没有”汽汗水”,不致凝汽成水弄烂饭,为了证实这一点,上老师特意嘱咐家卫人。做一餐家常饭菜让我们品尝。于是我们也正好拍下厂整个过程。
刚刚下场的新米,拿井水略略淘过,细细拣去渣渣脑脑,灶窝里有不灭余火,塞进一捆松毛结,火扇一扇,”蓬”的一声松毛火燃起。大铁锅里放井水,把一只直径70一80厘米专盖大铁锅的草锅盖从墙上取来盖上。这锅盖由一圈圈草结紧密严实地往上收缩,编织成尖锥形状,尖顶处还编了一个坏把,便于提携。退开几步一看,的确像一个大草帽盖在大锅上。
稍顷,有热气自草锅盖边漫溢而出,小媳妇揭开锅盖,把新米倒入,略略搅匀,再盖上,然后只顾凑火。又过片刻,揭开锅盖一看,锅内米汤鼎沸。小媳妇拿一双长木筷往里一搅,拈下木筷上一粒米来,放在牙缝间轻轻一咬,说声:”控米汤啦”,极其麻利地搬过一木甄子,置于另一口小铁锅里,锅中放水少许。又拿一把椭箕置’干盆上,然后用一把大木勺把米带水舀入潲箕。竹编潲箕充当过滤器,半熟的米在上,热腾腾的米汤滤入盆中。最后,将半熟的米放人木制、圆桶型的甑子里,义从墙上取下一个专盖甑子的草锅盖盖上。这草锅盖和木甑子十分般配,木甑子原本圆溜溜胖乎乎,草锅盖一上去,上马长了精气神,似乎一)由虚胖变为结实了,怎么看怎么觉着合适。
当问起草锅盖的制作,三五个正在做饭的小媳妇和老奶奶们七嘴八舌、争先恐后他说给我们听-
白茅草是主要材料,芦苇皮也参与其中。山茅草在云南各地随处可见,高山上丛生,坝千里也茂盛。高者可达三五米,其穗雪白蓬松,迎风而舞,灵动儒洒。

草墩,草编的坐墩。不管家具如何变化或华贵或简洁,它总是这样土头土脑。冲这份”土”,今大,在世博园,还是某些现代化餐馆、居家都能见其身影。老人家图其便宜,时髦人士则图其别致。
所谓草墩,是用稻草打织而成的坐墩。直径一般30一40厘米,高可20一30厘米,圆柱形,柔软适度,略有弹性,不怕摔打,不占地方,可谓”土沙发”。冬天坐则蓄热,夏天坐则出凉。家有客人来,墙角寻出一堆草墩,逢人扔一个,随意围坐。男的抽烟筒,女的嗑瓜子,小孩拿没人坐的草墩叠成高台,上窜下跳满屋子的悠闲自在,热热闹闹。

村里来了放映队,全村男女老少各自手提草墩、拿着电筒来到场院。大人坐着,张着嘴看得认真,小孩站在草墩上,伸长脖子傻笑。电影散场,总会有几个草墩没人要。第二天便有村中顽童拿来当球踢,当筒滚,直踢到草箍草绳一根根散开……
寺庙里,菩萨像下、功德箱后的草墩又不同于居家所用的平凡,是专门用来供善男信女上香、跪拜、求签的。高度仅20厘米左右,直径却可达80一90厘米。亦有1米大的。所有稻草,均匀细密,黄中透白,打织得格外精制,上面再铺上一块布垫,显得清洁庄严。
如今学车成风,师兄弟师姐妹们,每日清晨爬上货车车厢里,坐在草墩上出发去练车。轮不到你开时,便只好以草墩为伍,任凭车子颠来晃去,草墩窝窝里放着屁股,相当稳当落实……

往前数过去二三十多年,云南城乡中的百姓,不少还用”草荐”来铺床。所谓”草荐”,是一种用稻草织成的厚草席,其厚可达7一8厘米。用来垫床,松软适度,冬暖夏凉。贫穷人家买不起棉絮,用”草荐”代之,聊胜于无。若在草荐上再铺一床棉絮或毛毯,那就相当干如今的席梦思了。草荐的缺点是稍有动弹便稀里沙拉乱响,睡眠不好的人有个适应过程;容易招致跳蚤之类的小动物潜伏其中,乘夜大举进攻,除非习惯,否则一一夜难眠。

说到这,我们不妨做这么个设想建一间草房,房中人脚踩草鞋,身穿草裙、草褂,头戴草帽,坐草墩。睡草荐,做饭使用草锅盖,跨过茅草搭成的婚姻之桥等等。这一切皆草的情景,弄好了怎么也是一个充满怀旧感和历史感的草文化展览,一不当心就可能成为最时髦的时装展演和现代行为艺术展。在昆明一些显得有创意的茶楼、餐馆甚至大商厦里,可见到用草锅盖当灯盏、作壁饰的,也别有情趣。草锅盖依旧,只是功效从实用变成了装饰审美。这已经属于”云南新十八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