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用草拴着卖
“小马拴在大树上”,表示稳当牢靠,听了叫人放心。而”鸡蛋拴在山草「”则让人费解,听了令人好奇)也觉得不踏实。如果到云南各地去赶几次街,特别是到无阳、绿春、金平等山区地带去,那”鸡蛋用草拴着卖”的现象随处可见。怎样拴与为何拴
先说怎样用草把鸡蛋拴起来:
先将数根干草的一端拴在一起,这束草就成放射的爪产状,在”手爪”中放进一个鸡蛋,用草横捆。道,相当于让数个”手指”把鸡蛋握紧。如此这番,逐个捆扎包紧,直至成串。拴起来后,有的呈条形状,有的形似冰糖葫芦,乍一看,还以为是某种民间工艺品。
包裹的草并不将鸡蛋全部包严,而是让鸡蛋露出约三分之一,便于查看。有些人习惯把鸡蛋对着太阳看一看,据说除了看鸡蛋是不是新鲜之外,还要看鸡蛋能否孵出小鸡来。十个鸡蛋被拴成一串,买鸡蛋的人就不用一个一个地举到太阳前,而是一次就查看十个。
再说为什么鸡蛋要用草拴起来–
我们在电视片的拍摄中做了一个”实验”:同样数量的两组鸡蛋,一组堆放在一一个箩筐里,由摄制组的女主持人装扮成哈尼族姑娘在街子上叫卖,另一组用草拴成若干串,山当地的哈尼族姑娘摆在女主持人旁边同时出焦,只见哈尼族姑娘虽然不大喊大叫,人们却你一串我一串地买走。其中一个部队炊事员已经身背手提,仍旧腾出一只手来,一下提了五串鸡蛋走人。你想, 50个鸡蛋如果不是用草拴着,那这位炊事员将如何地费事?不一会儿功夫,用草拴着卖的鸡蛋就全部售完了。而用悦耳的女高音不停叫卖的主持人却一个鸡蛋也没有卖出去,只是招来了人们不少疑惑奇怪的目光。不知是对这位假哈尼姑娘感到疑惑厂,还是对居然有人卖鸡蛋不用草拴而觉得奇怪?
云南多山,坡陡谷深,山路崎岖,外出行路不是爬高下低,就是跨沟过坎。因此山区的主要搬运方式便是背具:背箩、背筐、背架、背袋以及背绳等等,或肩背,或头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尤其是一种由乱石组成的”包谷路”,每一步都几乎踏在石尖上,像踩梅花桩一样,一不小心,脚就卡在石缝里,扭了脚脖子是常事。再加上不断地爬坡下山,跳沟过坎,别说新鲜鸡蛋,就是煮熟的鸡蛋也折腾碎了。为此,我们还做了另一个实验:仍然是同样数量的两组鸡蛋,一组不用草栓,散堆在一个篮子里;另一组用草拴好,一串串地排列在另一个同样的篮子里。两个篮子分别由两个当地人提着,同时由同一地点出发,走同样的山路。到达目的地后进行检查,结果是:散堆着的鸡蛋裂了三分之一,压在最底层的则连蛋黄都流了出来。而用草拴的鸡蛋则无一破损,全部完好。
以上实验证实了为什么要”鸡蛋拴着卖”的一个基本而简单的理山:携带方便,安全可靠。
拿一根拴鸡蛋的草来仔细研究,发现其呈中空的圆柱形,有一定的强度和弹性,也算得是一种缓冲减震材料。这种干草还具有一定的吸湿、透气、防晒特性,对鸡蛋有一定的保鲜作用,这对于电冰箱尚未普及的云南山区来说,无疑是重要的。
腾冲多热泉,也因此有了”草包鸡蛋煮熟卖”。把个数不等、草包成串的鸡蛋放进天然热泉水中,不仅熟得快,而且吸收了地热泉水中的有效成分,再加上用草包之,从营养到味道部非一般煮鸡蛋可与之相比。
不论今日世界的包装业发展到多么高的水平,对包装材料的三个基本要求,恐怕是颠扑不破的。那就是:来源广泛,成本低廉,不污染环境。而草就符合这三个要求,真正是取之不尽,用之下竭;不用花钱。或是花钱不多;且本身就是从大自然里来的,很容易就回到大自然里去了。
除了草之外,云南人还用藤,麻、竹、木、叶等作为各式各样的包装材料。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傣族对树叶的使用,树叶几乎就是傣族的纸。在傣族地区买饭吃,只见卖主抽出一小片预先洗净裁好的芭焦叶,往里舀上饭菜(或饭菜分包),然后十分麻利地折叠儿下,就成了一包”绿色快餐”。吃时,饭菜中又多了一股芭蕉叶的清香。而芭蕉叶可以用做肥料,可以用来喂其他牲畜,容易腐烂,容易消化,不会像大量扔掉的快餐塑料饭盒一样。令文明社会大伤脑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