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4 上午, 16-2月-2005

中华民族 – 斗笠反着戴

云南民族风俗十八怪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一览

斗笠反着戴

这一怪,在”云南十八怪”中知名度不高,在我们的随机采访中,能说出此怪者亦少之又少,但若把”谜底”点破,则首肯之人众多,因为,许多云南人都见过”反戴斗笠”的这个民族–傣。”反戴斗笠”的花腰傣提起傣族,就首先想起西双版纳和滇西德宏州,我国傣族主要分布于这两个民族自治州。

然而滇中–新平、元江、峨山等地的傣族却少有人知。实际上,在红河流域一线,还散居着与版纳和德宏傣族有所不同的其他傣族支系?quot;花腰傣”是对居住在元江、新平一带傣族的一种俗称,由于每个傣家妇女装束上最惹人眼目的是一根绣花的彩色束腰带,而得名”花腰傣”。”花腰傣”与西双版纳、德宏傣族同宗同源,人口约七万多,主要聚居在元江和新平两县,自称”傣雅”、”卡”、”傣洒”、”傣仲”。

居住在无江河谷的”花腰傣”,主要以农业为生,种稻谷、甘蔗和芒果等热带水果。养殖业中,尤喜养鹅,村头路上,鹅群遍地,汽车经过,鹅声鼎沸,扇翅扬土,热闹非凡。居住的房屋大多为土掌房,其造型结构并无特别之处,与版纳傣家竹楼相比显得简陋粗糙。但在服饰方面,”花腰傣”却独具一格,另有滋 小卜少们的装束用美不胜收来形容实不为过。镶边黑筒裙分为里外两件套,腰箍数圈,彩带束腰,黑短上衣斜襟长袖,袖口包红边,领口滚银泡,红中扎头,最后是”反戴斗笠”。。所谓”反戴”,实在是外人不明个中事理的一种俗见,是少见多怪地认为她们的斗笠好像”戴反了”,是用”我们”习惯的戴斗笠的眼光去衡量她们的戴法。我们看似”反着戴”,而她们却从来就觉得这是一种正而八经的戴法,无非是她们的斗笠在造型上别出心裁,仅此一家罢了。 “花腰傣”的礼仪习俗与其他地区傣族大有不同,譬如一年一度的节日,版纳、德宏的傣族热衷于过泼水节,在”花腰傣”则钟情?quot;赶花街”。所谓”花街”,实则是青年男女恋爱择偶的场所和时机,是老年人购物交易的集市,是孩子们得吃得玩的节日。而近年来渐渐演变为一种集体的赛装比美仪式,叫做”花街比美”。新平漠沙乡的”花街比美”近年来渐渐有了名声,每年农历正月十三,都要由当地乡政府出面,组织隆重的”花街节”。 我们电视摄制组去漠沙拍摄了”花街比美”盛况 会场设于乡政府所在地的一条大街上,街头搭起大台,竖起彩门一座,上书”花街搭台,经济唱戏”,见出乡干部想借此招商引资的企图。主席台上,地县乡三级干部按名次就座。各村来的姑娘、小媳妇们个个穿戴齐整,叽叽喳喳乱成一片。一眼望去,满院子斗笠白、衣裙黑、腰间花、袖口红,花了人眼。 大喇叭里喊一声”花街比美开始!”就听见《运动员进行曲》高奏,一村一队的姑娘们舞着”鸭步”鱼贯入场。所谓”鸭步”,亦是俗称,行走时两手朝后朝外摆,双脚交错提起落下,其身姿步态情状,不是小姑娘小媳妇决做不出来。其中做得协调自然的,透着自信、漂亮,做得差劲的,就几乎似鸭子行走状了。以村为单位,二三十小卜少排成一列,到主席台前绕场一周,由乡官县官们决出最美者,然后授予”优胜奖”之类。比舞姿,比服饰,比队列,赛出一个最美的村子来。这就是”花街比美”。 赛完之后,青年男女各自相邀相约四处散去,在附近竹林?quot;吃秧箩饭”。所谓”秧箩”,是”花腰傣”妇女常挎在腰间的一个竹制小箩,下窄上宽,细鹿织就,中间常缀有绒线红花二三朵,极其雅致秀美。下田栽秧时,内装午饭,谓之”晌午”。而在”花街节”中,这”晌午”却变成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前奏。姑娘的小秧箩内有成鸭蛋、干鳝鱼、糯米饭等物,若对小伙子有意,就躲人竹林深处,请他吃”秧箩饭”。小伙子倘亦有意,当然大嚼干黄鳝,大吞糯米饭,倘无意,便少吃或不吃。反之,姑娘若无意,自然亦不请他吃了。

–“花腰傣”习俗,大概如此。至若”云南十八怪,斗笠反着戴”的斗笠,在”花腰傣”的头饰中,确实”怪得有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