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 – 阿昌族婚俗
阿昌族婚俗
阿昌族青年的恋爱和结婚仪式独特而又有趣。阿昌族的小伙子和姑娘大多是在赶街和节日里互相认识的,开头、小伙子问姑娘:“有亲人家,叫什么名字?”姑娘回 答:“我的名字不好听,爹妈叫我××”。姑娘对小伙子有好感,就会反问:“有亲人家,把你好听的名字说给我听听吧!”阿昌族严禁同姓通婚,双方一听说不同姓心里很高兴,小伙子就会找话讲: “有亲人家,买得什么好东西?”姑娘笑眯眯地回答:“穷人家 的姑娘,什么也买不起!”小伙子说:“哎呀!你真是千张嘴万句话,见到我们穷人呀,愁得比穷人还要穷!”姑娘说:“真人面前不说假,假人面前不说真,我对你说什么假话呀!”小伙子乘机提出:“你要把我当真人的话,今天我送你回家行吗?”征得姑娘的同意,小伙子就吹着葫芦箫跟在姑娘后边,边吹箫边同姑娘回家去。
到了晚上12点多,小伙子约着几个朋友快步来到姑娘家。小伙子对着紧闭的大门吹响葫芦箫。姑娘一听见箫声,立刻高兴地起来梳妆打扮,然后躲迸灶房。姑娘的妈妈或嫂嫂听到萧声,高兴地点亮堂屋里的灯,连忙扫地,烧火,打开大门让小伙子们进家来坐。小伙们迸到堂屋后,姑娘的妈妈或嫂嫂就会说:“今晚就在我家向火吧!”小伙子有礼貌地点点头,姑娘的妈妈或嫂嫂就进屋睡觉去了。为了让长者睡好觉,小伙子们在半小时内不说话。半个钟头一过,小伙子马上小声地跟躲在灶房里装着做家务的姑娘对起歌来。情歌对到一定的时候,小伙子唱道:“我远路当做近路走, 一心想见你的面,只听山歌不见人,单面向人心头冷。”姑娘接着唱道:“我人丑难见灯光,对面向火就怕哥吃一惊!唱完,姑娘提着板凳走出灶房,到火墉边面对小伙子坐下,小伙子喜上眉头:“不是吃一惊,倒是乐开怀,今晚得把妹的山歌听,好比上天得见天星,好比下海得吃海参。”接着,继续对歌,直到 天亮,小伙子才回家去。当两人感情深了,小伙子就单独到姑娘家去串。当感情发展到可以定终身时,小伙子送姑娘一件银首饰定情,小伙子就跟姑娘约好来接地的日子。领姑娘的那晚上,未婚男女充任的陪郎陪娘各一人,陪着小伙子到姑娘家,进屋个把钟头后,估计姑娘家的人已睡着,小伙子主动把姑娘家的两炷香点燃,挂在姑娘祖公祖奶的屋堂上,然后往大门外走;姑娘也在陪娘的伴随下和小伙子回家去。
路上,凡过桥,小子在桥头上要供烟丝,棺榔,小银市, 这叫“上桥岗”,进寨后,不把姑娘领进家,而由陪娘陪着住在别家。第二天日出时,陪娘陪着新娘到新郎家,身挎长刀,喜气洋洋的小伙子立刻拨出长刀,一边“砍”金竹拱门(长刀尖轻轻 搭到金竹拱门上),用刀尖划着姑娘的后脑壳一边进了堂屋。用长刀“砍”金竹门的意思是开新路,用刀尖比划姑娘的后脑壳 表示驱邪。进到堂屋里,小伙子改起长刀挂在墙上,金竹拱门 被抬进新房放在双人床头,象征着他俩的爱情象金竹永远长 青,接着双拜堂成亲。然后陪娘把新娘领迸灶房,拿出包袱里 的东西把姑娘打扮成新娘。接着,新娘到井里挑一担水,新郎 在大门口接过新媳妇的水挑迸家里,看热闹的人祝福小两口象 水一样清白。
结婚仪式结束,男方的客人快散完时,女家来送“小饭盒”(里面装一只熟鸡和饭),同时新娘的女朋友也来送“大饭盒”。先是新娘到半路迎接,接到离家一公里处,众客人坐下不走了。新娘说:“辛苦了,请到家里坐!”众姑娘回答:“你倒好意思 说,姐夫都不请我们,你家住在那里我们都不晓得,昨好意思 去!”这时新郎在小伙子簇拥下来到了。小伙子们先开口:“请到家里坐!姑娘不买账:‘姐夫都不叫,你们喊有什么用!”新郎只得上前弯腰作揖,请姑娘们到家里坐。姑娘们走五、六公尺又不走了;新郎只得作揖再请,三十多次才把这些人情进家。新郎的女伴把大饭盒里的鸡肉和饭装在碗里,由“贺哨”( 姑娘们的领头)给小两口换饭吃,希望他俩同甘共苦,吃到快 饱时,寨里的小伙子们进来把堂屋门关紧,一人端着饭菜,唱着山歌,请一位姑娘再吃一碗:”红米糙饭格是不合口?腌菜素 饭格是不合心?一碗红米糙饭吃不完,一杯淡酒喝不光!”姑娘 们接唱:“红漆桌子黑漆边,八碗九碟摆中间、我们一人吃了半 斗米,淡酒当做酽酒喝。”对歌对到半夜,小伙子们让姑娘离席,并把她们送回寨子。
这天,新娘舅舅家坐的那桌,一定要 有一盘猪脑子拌的凉拌莱,没有这盘菜,他们就不吃饭。招待 客人结束,舅舅回家时,要给他“外家肉”。“外家肉”很讲究, 搭到金竹拱门上),用刀尖划着姑娘的后脑壳一边进了堂屋。 用长刀“砍”金竹门的意思是开新路,用刀尖比划姑娘的后脑壳 表示驱邪。进到堂屋里,小伙子改起长刀挂在墙上,金竹拱门 被抬进新房放在双人床头,象征着他俩的爱情象金竹永远长 青,接着双拜堂成亲。然后陪娘把新娘领迸灶房,拿出包袱里 的东西把姑娘打扮成新娘。接着,新娘到井里挑一担水,新郎在大门口接过新媳妇的水挑迸家里,看热闹的人祝福小两口象 水一样清白。
结婚仪式结束,男方的客人快散完时,女家来送“小饭盒” (里面装一只熟鸡和饭),同时新娘的女朋友也来送“大饭盒”。先是新娘到半路迎接,接到离家一公里处,众客人坐下不走了。 新娘说:“辛苦了,请到家里坐!”众姑娘回答:“你倒好意思 说,姐夫都不请我们,你家住在那里我们都不晓得,昨好意思 去!”这时新郎在小伙子簇拥下来到了。小伙子们先开口:“请到 家里坐!姑娘不买账:‘姐夫都不叫,你们喊有什么用!”新郎只得上前弯腰作揖,请姑娘们到家里坐。姑娘们走五、六公尺又不走了;新郎只得作揖再请,三十多次才把这些人情进 家。新郎的女伴把大饭盒里的鸡肉和饭装在碗里,由“贺哨”( 姑娘们的领头)给小两口换饭吃,希望他俩同甘共苦,吃到快 饱时,寨里的小伙子们进来把堂屋门关紧,一人端着饭菜,唱着山歌,请一位姑娘再吃一碗:”红米糙饭格是不合口?腌菜素 饭格是不合心?一碗红米糙饭吃不完,一杯淡酒喝不光!”姑娘 们接唱:“红漆桌子黑漆边,八碗九碟摆中间、我们一人吃了半斗米,淡酒当做酽酒喝。”对歌对到半夜,小伙子们让姑娘离 席,并把她们送回寨子。这天,新娘舅舅家坐的那桌,一定要有一盘猪脑子拌的凉拌莱,没有这盘菜,他们就不吃饭。
招待客人结束,舅舅回家时,要给他“外家肉”。“外家肉”很讲究,要砍一块尾巴跟一只脚连起来的肉,恰好是四斤半。给“外家 肉”是为了表明不忘记外家。 婚后的第二天,女家请客。席间,新郎要到每桌前弯弯 腰,说:“家常素饭随便请!”说这样认了亲戚。下午,男方的媒 人领着八至十个老人,两个姑娘挑着彩札来了,送进彩札,摆席吃饭,姑娘们乘新郎不注意时给新郎摸黑脸,逗得大家哄堂而笑。姑娘们笑弯了腰,说:“大家记不得新姐夫,脸黑掉一半 的就是!”要转回家时,新郎跪倒在岳父、岳母跟前说:“我要回 去了!”二老就说几句吉利话,岳母给姑爷一匹自己织的布,岳 父给姑爷五十元钱。这时调皮的姑娘冷不防把一串猪骨头挂在 新郎的肩上说:“肉我们吃光了,剩下的骨头皮子请你带回去!”又引起一阵大笑。出了寨子,新郎才敢把骨头甩掉。
婚后的第三天,女家送“大饭盒”给男方。大饭盒里有四斗糯米饭,还让 牲口驮着四箩谷子(每箩35斤,给小两口做谷种,嫁妆也同时 驮到男家。女家选两个男人把锁嫁妆的钥匙交给男方,算送了 嫁妆。这当中,送大饭盒的人一出去,就被敬一杯酒并祝他 道:“请骑大白马(指喝酒)回去!”唱完再敬茶一杯:“请骑大红马(指喝茶)回去!”不能喝酒的也不勉强。喝完要留五分钱,以示礼貌。 婚后第四天,小两口双双回家去,到此,婚礼即告结束,两人开始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