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 – 德昂族婚俗
德昂族婚俗
德宏地区的德昂族多为小家庭,小家庭是基本的经济单位。镇康县的德昂族可以许多个小家庭同住一幢大房子里,这个家里以血族相系,有的并无血亲关系亦可同居大室。竹笆篱墙,为邻而居,彼此和睦,不生磨擦。
德昂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男女恋爱虽然要经父 母允诺,然而都十分自由。女方择偶婚嫁,有很大的自主之权。在德昂族内部婚配的前提是自愿原则,等级界线不甚分明:头人的女儿可以嫁给穷人的小伙子,反之亦然。德昂在婚姻恋爱上的传统看法是:姑娘爱上人了,不嫁是不行的。
德昂族的结婚礼仪不算复杂,结婚时,男方要给女方“奶钱”。这是对于母亲抚养女儿长大成人付出劳动的酬答。“奶钱”有多有少,常视对方家中状况增减,多者一、二百元,少有五、六十元。除此而外男方还要给女方的家一、二百斤猪肉。有的人家,虽然男女相爱,但因男方无法支付结婚费用而上门入赘者。
德昂族的男女的离婚方式也较简便。如因难以继续夫妻生活,男方提出离婚,只要向村寨头人赠送一、二升米,二、三 元钱,由村寨头人举行祭祷神树之仪,然后通知女方,女方便得自动归家。若是女方提出离婚,那就得赔偿男方彩礼后才能了结。“骡马不能戴铃,女人不能比男人”这句俗语也反映在离婚上。
德昂族男女青年的恋爱方式,他们的幽会谈情,极富传奇色彩。德昂族虽然久居山区,人数不多,但男女青年的恋爱生活 却是丰富美妙的。德昂的男女青年享有充分的恋爱自由,父母从不加以以干涉。青年男子可以任选配偶,妙龄姑娘也可自主择取对象。德昂族青年的恋爱方式有着自己的鲜明的民族特点,既和错居一起的傣族不同,也与交往甚密的景颇族相异。
德昂族青年谈情说爱,都在姑娘家中。作为父母,是不允 许女儿跟小伙子到林中溪畔幽会相见的。小伙子要邀姑娘,不走大门,而要由小门进去。小伙子怀着盛情,吹着动听的葫芦丝或者弹着琴,来到姑娘的小门外边,便敝开自己的情怀,开始低唱。此时,姑娘则舀好一竹筒清水,然后轻开小门,随即 转身回到卧室。小伙子便安然自在地来到后厅的火塘旁边坐下。这时,姑娘便含笑从卧室走出,热情招待客人,又是请其 喝水,又是请其“嚼烟”。小伙子也以礼回敬,从筒帕里拿出烟 盒,恭请姑娘。夜深人静之后,姑娘的亲眷都回到自己的卧室,热恋中的男女,便双双围坐火塘,融融讲起情话。
德昂族青年爱情的加深和约定,首先既不馈赠金饰银簪,也不暗留布匹衣料,而是通过“讲话”这种特定的方式表达的。有一对青年的“讲话”内容是这样的:我们两个小的时候,爹妈抱着喂饭,连盐巴都喂给,芭蕉 当菜吃。妈妈背着我们,教我们说话,教我们认花。我们才有两个牙齿,就学着说话。我们哭了,妈妈拿绿叶子哄我们,地上的鸡毛也拾起给我们看。十岁了,爹妈有好的衣服拿给我们 穿。十岁多了,会嚼烟了,我们搭伙拿一个筒帕装烟。我们两 个好呵, 象山箐里的流水,一年四季不会干枯;我们两个讲话 啊,手握手,脸对脸,就在面前。我们已经长大,好得就象一 杂花。我们象小的时候,一起吃饭,一起玩,围着一张桌子。我们要成为一家,一直到老,象碗和筷子不分离,鲜花开了会 结出果实…… 这种回忆性的“讲话”,是谈情表意的一种重要方式。难怪德昂族青年从夜幕降临可以一直讲到曙色初透。讲话之后,如有一方爱幕之情已孕心中,便在辞别之际,有意地丢下烟盒,如果对方收而不拒,便说明好事告成。事成之后,男女双方便互赠礼物。姑娘把自己用心血编织 的小筒帕送给小伙子,筒帕上缀饰着美丽鲜艳的绒球,有的还 把绒球缀在男方的耳筒上。小伙子则将项圈、手锡和红漆刷制的藤腰圈送给姑娘。等到隆重热闹的泼水节来临,小伙子又把早就用竹子编好的背水篓送给姑娘。在德昂族青年的恋爱过程中,有时姑娘会在同一天收到许多个背水篓。那么,姑娘究竟选中哪一个心上人呢?这就要看她次日背水用的是哪个竹篓了。 在对象选定后的二、三个月,结婚的细节便开始安排、小伙子用崩龙族人民特有的方式投送信物。他们把烟丝配上石 灰、沙基、芦子包好,然后用竹皮扎捆,让姑娘呈送自己的父 母。要是父母打开小包,展示礼物,就说明已“相中”了未来的 佳婿,小伙子得赶快再备厚礼,央请媒人,正式提亲。若是女 方父母对小包冷淡漠视,不愿触动,这门亲事便有告吹之危。婚礼举行婚礼这一天中,天刚拂晓,就要把新娘接到男方家中,说这样新娘到了新郎家后才会不怕苦,能起早贫黑,操持 家务。当新娘刚刚踏上新郎家的竹楼时,一位老人端着一盘米 和茶叶,出门来迎接新娘,将米、茶,不断地向新娘、新郎的头上撒去,并祝福他们幸福。与此同时,寨中的猎手们在竹楼周围朝天鸣放火枪,表示为新娘、新郎迎接吉祥的到来。
新郎和新娘进了家门,首先要拜见家中的长辈和老人,并向老幼问好,随后两人双双坐在一条橙上。新郎和新娘面前摆一张餐桌,桌上放着长辈留传下来的火枪,长刀和德昂族妇女的 装饰品及五谷、瓜果等,意味着成家后两人要向前辈一样,吃苦耐劳,建立一个五谷丰登,吃穿不愁的富裕家庭。新郎和新 娘把这些礼物用双手举在头上,然后“天塔”就给两位新人祝福。祝福完毕,挤满竹楼围观的男女老少,将各人手中准备的 米和茶、纷纷向新娘新郎撤去,还高声喊着:祝你俩幸福如 意。这时,新郎新娘便请客人们吃团圆饭,喝喜酒。 当夜幕渐渐降临时,老人们围坐在火塘边,吃烟、喝茶、 聊天;小伙子和姑娘们两两跳起象脚舞,给婚礼增添了欢乐、热闹的气氛。同时,也是他们进行社交活动的极好机会和场所。
德昂族婚礼,有其独特之处。通常要进行三天。三天之内,全寨的男女老幼都分别到新郎、新娘家作客,大家无须生 火做饭。 头天下午,太阳快落山时,主人拿出香醇的米酒,用碗斟 满后,一一敬给长辈们,然后双手作揖,请他们开杯畅饮,表 示仪式开始。晚饭后,新娘、新郎挎着盛有兰烟、芦子、沙 鸡、石灰盒的筒帕,在各自家里,分别把男女青年请到客房里,将兰烟挨个传给他们。这时,无论谁在先,姑娘、伙子们 都不会轻易将烟接过。他总是把手撮得紧紧的,并用优美的歌 声,向新郎、新娘问他们结识的经过,自由恋爱的好处以及今后的打算,直到获得满意的答复,才慢慢将手松开,把烟接过来。 晚上十一点左右,新郎的男伙伴们,由歌手领着,前去迎接新娘(有的地方是第二天晚上)。到了新娘家的大门口(德 昂族一般都有两道门),歌手用“迎亲调”尽情赞美新婚青年 间的坚贞的爱情: 最香的山茶花,引来最勤快的蜜蜂;最漂亮的姑娘,引来 最能干的伙子。最香山茶花,最漂亮的姑娘,就是新娘阿香。最勤快的蜜蜂,是能干的伙子,就是新郎阿福。天生的一对鸳 鸯,相配的一对孔雀,贴心的一对伴侣。象合意的琴弦,心跳 在一个拍子上;象合音的葫芦笙,心连在一个调子上。两颗跳 动在一起的心啊,象银子一样洁自,象芭蕉蕊一样纯净。 歌手唱时,小伙子们伴唱。听到歌声,女媒人从背篮里取出拱盘(盛礼物用的竹制的器具),摆上花束和彩纸,按男女 主人和男女宾客之分,逐一敬拜,挨个道别,直到敬完拜毕,才领着新娘,离开竹楼。 新娘离开竹楼后,歌队便把新娘围在中间,边走边唱,于凌晨一点左右来到新郎家中。从这时候起,一直到第三天天 亮,男女青年们都是昼夜不眠,把新郎、新娘围在中间,用对 歌的形式,表达相互间真挚的感情和对新婚者的热烈的祝贺。 第三天上午,是德昂族婚礼最隆重、最欢乐的时候,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婚礼而显示其独特风格的时候。这一天,太阳一露面,由歌手领唱的歌队便于新娘家大门口开始放声歌唱: 父老们啊,象看到甘蔗一节节长高,你们亲眼看到我们一 天天长大,象看到出窗的小鸟长大,亲眼看着我们的翅膀长 硬;象看杉木树粗壮成材,亲眼看到我们长大成人。如今,树虽可成材,鸟虽能飞翔,人虽要成家,你们的恩,象满天的星星数不清;象满山的竹子数不赢。畦畦梯田,是你们双手开 垦;幢幢竹楼,是你们双手盖成:层层竹林,是你们双手栽 培:件件统裙,是你们亲手织成。你们的恩,大山背不走;你们的情,大河载不下。歌手除了用如此优美的歌声歌颂父老们的恩德外,还用动 听的曲调,赞美新郎、新娘的善良能干、聪明伶俐:要问小伙子的心,三天三夜可以讲给你们听。小伙子的 手,从来没闲过;小伙子的脚,从来没停过;一天不到田里干 一阵,连一碗汤也喝不进。爹妈做饭他不让做,爹妈下地他阻拦;只愿自己出力流汗,不让爹妈吹风受凉。要问新娘如何聪 明,星星清楚,月亮作证,爹做的,她一看就会;妈教的,她一听就明。她织的布,穿不破;她编的箩,挑不烂;她栽的秧,绿茵茵;她煮的饭,白生生;她炒的菜,香喷喷。她呀,写的字会走,画的虫会爬,绣的鸟会飞。
…… 听到歌声,女媒人当即背起了盛有毯子、筒帕、花束、糯 米粑耙和黄豆面的竹篮,挽着新娘的手,引她向竹楼上的人们 挨个敬拜、赠物。赠物时,等级十分显明。通常是先主后宾、先男后女、先老后少。赠送礼品的对象也有区别。新娘的主要 亲属(如爷爷、奶奶、父母、大爹、叔叔等)可享受一等厚礼,即毯子;依次是年过五十的老人,可得麻线织的筒帕;已 婚的成年男女,可得棉线织的筒帕;未婚的男女青年,得到的 是别致可观、绣有各种名花的细棉线织的筒帕;小孩可得三至 五块糯米粑粑和一包黄豆面。人们接受这些礼品时,可依自己 的经济条件,给予一元、两元、伍元、拾元的回礼。小孩可给 伍分、壹角的回礼。以此作为相互的纪念。 赠送礼品的仪式进行到尾声时,迎亲歌队簇拥着新郎,合 着歌声,慢步来到新娘家的竹楼下,准备领取洁白的包头。这 时,新娘家的媒人,蹲在竹楼门口,唱娓娓动听的歌声,向歌 手询问自己愿意询问的问题,直到取得满意的答复,才将包头 系在新郎头上,用以祝贺新婚夫妇和睦相处,万事顺心。 到这时候,婚礼才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