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 – 怒族婚俗
怒族婚俗
怒族的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但也还有许多原始婚姻的残余。如亚血缘族内婚,其配偶关系,大都在同一氏族甚 至同一家庭内部都进行,即除亲生父母、子女,亲兄弟姊妹外,叔伯兄弟姊妹之间,表兄弟姊妹之间均可婚配,甚至不同辈分之间也可婚配。此外,普遍还保留着“妻兄弟妇”的转房制。一些氏族,家族头人也有多妻的现象。男子婚后即与父母 分居,组成小家庭。财产继承以幼子为主。世系按父系计算, 碧江的怒族普遍进行父子连名制,它是作为父权制血统和财产 继承权利的一个重要标志。
不用语言的恋爱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青年男女谈情说爱,以语言 交流思想,表达爱慕之情,这已是尽人皆知。但是,怒族青年 男女在相恋的初期就不用语言,而是以清脆的“达变”(怒族琵 琶)的曲调和优美动听的“拟力”(怒族口弦)的乐曲代之。怒族人民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特别善于演奏器乐。怒族的琵琶和口弦应用范围很广,表现力非常丰富。人们的生产劳 动,生活情趣,谈情说爱都能表现出来。一般来说,怒族青年男女在恋爱的初期,男青年是以琵琶来表达思想感情,传情达 意的,女青年感到自己的意中人来求爱了。也必然会以口弦对答。据说,这种对答,不仅可以表达爱慕之情,流露心中的秘密,而且还可以提出疑问,进行答辩,甚至还可以共同商讨有关事宜。这样以曲代谈的恋爱方式,双方可以不说一句话,完全靠演奏曲调,但双方都能意会,直到情投意合为止。 听一些怒族老人讲,有的怒族青年男女从恋爱到完婚都没 有讲过几句话,这在世界各族的婚俗中不能不说是奇迹。
羊毛抹子结深情 怒族妇女的腰间总是有挎着一个用细藤蔑做成的“小搭弓” (即小篾箩),一撮撮羊毛线从里面飞出来,通过她们巧手加工,千丝万缕的线团在不知不党中变成一双双别具风情的羊毛袜子。你不要小看这双羊毛袜子,它是怒族妇女爱情的凭证。 相传,很久以前有位叫阿贝的怒族姑娘爱上了怒族小伙子阿嘎。 可是,阿贝不好意思当面向阿嘎倾吐自己的衷情。每当她思念阿嘎时,就情不自禁地拿来一团团羊毛,搓呀、编呀,情思牵 动着手指,催着她的心,线团变成了一双美观大方温暖的羊毛 袜子,阿嘎接过这双缀满深情厚爱的袜子,知道了姑娘的心事,最后结成终生伴侣。
这种用羊毛袜子作为递送情思的信物,不会说话的媒人,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姑娘若爱上对方,送上的羊毛袜子被收下来,就意味着爱情的成熟,已婚男子穿上妻子编织的羊毛袜子,有“翻几座山不觉累,跨几要江不畏难”的感觉;远离家乡 多少年,依然惦恋着妻儿。妻子在家,也不会把自己织的羊毛袜子送给其他的人。因此,在怒族中很难听到喜新厌旧,丢下妻室儿女不管的事。 婚姻自主怒族青年小伙子善弹琵琶,妇女酷爱吹口弦。他们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和社交活动中,常常用琵琶和口弦交流思想感情,倾吐爱慕之意,直到定下姻缘。
定情后,双方背着阿爸、阿妈和长辈,用琵琶和口弦相互 约会,并互相赠送信物。男方送给女方一个自己精心制作的口弦,女方送给男方绣的花布烟袋。在口弦和烟袋上特意留有互相知晓的、表达双方真心相爱、永不变心的誓言印记,感情特别深厚的男女青年,还各剪发一束送对方珍藏,以表示生死与 共。到了彼此约定的婚期,新郎请几个最相好的朋友,背一背柴,一背明子(浸透松脂的易燃松柴)。一坛酒,去接新娘。到女方家后,女方还要煮酒、杀猪,做一顿最好的饭莱来招 待。然后,由新娘最亲密的女朋友和亲戚,随同前来接新娘的人,一起把新娘送到男方家。当他们来到男方家门前时,新郎 的舅舅或舅母又要敬陪送新娘来的每人一竹筒酒,新娘才跨迸男方的家门。一旦新娘进了家门,新郎便迎上去和新娘手拉着 手、前来贺喜的同辈男女青年也都涌上来和新郎、新娘拉成一 个圆圈,共同跳起“圆圈舞”、唱起“琵琶调”。
第四天以后,男方家杀一头猪、酿一坛酒,由新郎新娘带 上随着送新娘来的人回到亲娘父母家里。这时,新郎把背来的 酒、肉送给女方父母,表示姑爷婚后第一次对老人的孝敬。然 后,领着新娘返回自己家里,至此,婚礼才算最后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