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7 上午, 24-8月-2005

中华民族 – 生活环境及与周边民族的文化交流

第三节 生活环境及与周边民族的文化交流
一、生活环境
云南壮族主要居住在南盘江流域、右江流域、红河流域以及金沙江流域的坝子、河谷盆地及半山区。住在坝区的如广南坝、邱北坝、文山坝、八宝坝等。广南坝海拔在1300米左右,气候温和,年均降雨量约1600毫米,无霜期300天左右。全年分旱雨两季,5月至10月为雨季,11对次年4月为旱季,雨旱分明,水热同季,土层肥厚,水源好,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八宝坝的海拔在1100多米,坝子内耸立着岩溶石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水利条件优越。
河谷盆地以师宗县五龙乡为典型。该乡的东南部是壮族聚居区,山峰较低,呈西北至东南走向,五洛河、普槽河、便柳河由西北向东南注入南盘江,另外还有家箐河、腊古河由西向北注入湾子水库。这些河流依山顺流将高原切割成高、中、低山山地,与中、低山相同分布着河谷盆地(俗称槽子),如普槽、鲁木槽、五龙槽、南岩槽等。这些槽子海拔在737米-1120米,槽中百川汇合、众水归源,水利条件极佳。属暖热区,热量充足,最高月气温可达36℃-39℃,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白天温度高,夜晚温度低,云遮雾绕,空气温度大,雨季(5-10月)雨量充沛,降雨量为1250毫米,占全年降雨量1750毫米的71.4%,雨热同季。日照数累年平均值为2013小时,全年无霜期达340多天,有的槽子全年无霜。槽中土壤以水稻土、暗棕壤为主。槽周围多系熔岩山地、台地和高原剥蚀兵陵地貌,以砂岩、石灰岩和变质岩为主。原生植被是沟谷季风常绿阔叶林,现状植物以灌丛草地、云南松、杉木林、萌生栋林和次和栋林为主。特征植物有红椿、青藤、茶叶、攀枝花、酸木瓜、山菠萝、七莲叶等。半山区也是在河谷地区,但因山陡峻,水田不多,农产以玉米、杂粮为主。如谷拉乡,在富宁县东部,境内居住着壮、瑶、汉、彝族,壮族占92%。全乡西南高且有岩溶峡谷,东北低而土山连绵,最高为西南部的列村大山,海拔1316米,最低为北部习村河边,海拔350米。普厅河下游(即谷拉河),自西南入境,经中部向东北至罗村口汇入右江,境内还有者利、那琳、那标等支流小河。全乡气候温热,年平均气温19℃,年降雨量1200.6毫米。土山多长麻栗树。石山多长灌木林,油桐、椿树等人造林。
云南壮族聚居区位于云贵高原东南部边缘,主要山脉有六诏山、薄竹山、香坪山等。六诏山属云岭山脉的分支,延伸到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中部,其支脉纵横全州各地。主峰为邱北县的羊雄,2502主,其余脉纵横全州各地。主峰为邱北县的羊雄山,海拔2502,其余支脉主要有广南九龙山、西畴香坪山、麻栗坡老君山等。薄竹山,位于文山县西老回龙乡摆依寨西南7.5公里外。因山上多薄竹而得名,面积6平方公里,海拔2991.2米,为文山州境内最高峰。香坪山,位于文山壮族苗放自治州西畴县莲花塘乡香坪境内,属六诏山系余脉,海拔1574米,盛产杉木。
云南壮族地区的河流分别属珠江水系、红河水系和长江水系。属珠江水系的河流最多,有南盘江、驮娘江、西洋江、清水江、普厅河。南盘江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地区沾益县 马雄山,流经壮族聚居区的开、弥勒、邱北、泸西、师宗县。云南省内全长627公里,至广西乐业县与北盘江汇合后称红水河,流进西江入珠江。在壮族地区的支流有清水江,发源于砚山县回龙水库、邱北县红旗水库和旧城龙潭,全长203公里,河流由报北县境自南向北流入广西,注入南盘江。驮娘江、源于广南县九龙山北麓,于平那出境流入广西西林县,又于富宁县东北角那马附近流入富宁县境,在罗村口附近注入右江。西洋江,亦发源于广南县九龙山麓,由西向东流经广南、富宁境,最后汇入右江,支流有阿用、者兰、那法等河。普厅河,发源于富宁县花甲乡那郎,由者郎河和洪门河汇流于普厅(今富宁县城),故名普厅河。河流水由西向东流,注入右江。支流有那龙、者利、架街、板仑、孟村、者郎、洪门等河流。全工164公里,流域面积2043平方公里。
属红河水系的有盘龙河、畴阳河、普梅河等。盘龙河发源于云南省砚山县尼龙拱水库,由北向南流经砚山、文山、西畴、马关、麻栗坡等县,入越南后注入红河。全长209公里,流域面积462平方公里。支流有畴阳河、德厚河、务路河、迷勒河、马过河、侬人河、顺旬河、南丘、清河等汇合而成,属盘龙河一级支流。普梅河,又名南利河,发源于砚山县八戛,经西畴、广南、麻栗坡、富宁等县,流入越南交红河入海。在云南境内长154公里,集水面积2875平方公里。属长江水系的有金沙江、牛栏江、普渡河等。
云南壮族就是生活在这些江河流域,水源丰富,便于灌溉,发展农业。壮族人民的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玉米、豆类、麦类、薯类次之。广南县的八宝米以粒大、米白、饭软、味香而闻名遐迩。历史上是向封建朝廷贡献的佳品,1949年后被列为国家上等米。
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花生、辣椒、棕片、茶叶、棉花、麻类、油类、马芽花、草果、生姜等。马关、西畴、麻栗坡等县生产的棕片数量可观,质量上乘,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邱北辣椒,是云南辣椒中之佼佼者,畅销美国、日本、斯里兰卡等国。草果以麻栗坡、西畴、马关等县出产著名。师宗县五龙乡生产的生姜,加工成干姜块,不仅大陆市场畅销,且远销港澳。药用植物有三七、黄连、黄草、黑节草、砂仁、槟榔、杜仲、茯苓、桔梗、萝芙木、金银花等。
水果有芭蕉、香蕉、菠萝、荔枝、梨、李、杏、枇杷、柿子、黄果、橘子、花红、石榴等。芳香油料植物有山苍子油、茴油、芳茅油等。茴油主要产于富宁、广南两县,用广泛,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是香料油中换取外汇最高的品种。
壮族地区除有大面积的松、杉、栎、柏外,还生长着樟、楠、红椿、肉桂、华盖木、香木莲、长蕊木兰、鹅掌揪、青梅、马尾树、水松、蚬木、树蕨等珍稀树种,还有八角、油茶、油桐、核桃、板栗、生漆、橡胶、木棉、竹等经济林木。野生动物主要有虎、豹、熊、金丝猴、狸、獐、马鹿、黄鹿、岩羊、豪猪、水獭、旱獭、兔、松鼠、貂鼠及穿山甲、蛤蚧、南蛇、画眉、鹦鹉、白鹇、鹧鸪、鹌鹑、山鹰、黄鸭等。在众多的江河、湖泊和水库中,还生长着鲫、鲤、鲢、鳙、草鱼、青鱼等三十余种鱼类。
壮族聚居区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目前开采利用的有煤、铁、铜、铝、锑、钨、锰、锡、铅、锌、银、硫磺、磷、石膏、砒霜等10余种。砚山县的斗南猛矿为大优质猛矿床,储量达1700多万吨,平均品位22%,储量之多和优质矿比例之高是较少有的经选矿试验证明,一、二级品富矿不经选矿就可以直接利用,三级品矿经磁选一次,获含量30%的精放,回收率可达83%,符合高炉锰钢的要求。广南木利锑矿亦属一大型矿床,矿石纯净,易冶炼,产品质量好,精锑含量高达99.3%,属特级品。
二、壮族与周边民族的文化交流
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不同文化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冲突和排斥、相互渗透和融合的现象。任何一个民族文化都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民族文化频繁交流,在交流过程中相互学习和吸收,达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在壮族周边居住着汉、彝、苗、瑶、仡佬、布依、回等民族。在其文化发展史上,自然要与这些民族文化接触,在交往中,壮族文化对其他民族文化产生影响,同时也吸收融合了其他民族文化中的合理成分。
(一)壮族与汉族的文化交流
最迟在唐宋时期就有汉族移居壮乡。自明末清初起,汉族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大量移居云南壮族地区,并在壮族地区繁衍生息,人数为之大增。
明至清代前期移入滇东南壮工的汉人多居住在交通要道便于经商之地,初步形成了壮人住水头、汉人住街的居住格局。清代中后期,由于坝区土地已被开垦,移入的汉人多居住在半山腰的山区地带。民国《新编麻栗坡特别区地志资料》说:”四川贵州籍者俗称天府人,多住高岗地带,以种地为业。江浙两湖籍者喜住平原地带,士农工商均有之。”有一批汉人杂居在壮族村寨内。据乾隆《开化府志》记载,开化8里,共有1203寨,单独汉人23,以人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居110寨,与壮族杂居者达50寨。边僻山区汉人与壮人杂居者相对少一些。据民国《马关县志》卷一统计,民国时期马关县辖589寨,其中汉人269寨,汉、彝、苗、瑶等杂居寨为20,汉人与壮人杂居者仅有4寨。总而言之,至清末,大的趋势是汉人住街头、壮人住水头,部分汉人杂居在壮族寨内。
壮人与汉人的政治经济关系因时代和地区而异。明代移入的汉族农民和商人在政治上均受壮族土司统治,汉人开垦田地和山林要交烧山吃水钱。改土归流一,开化府的壮人受流官知府的统治,基层虽有部分土司遗裔把持催粮等权力,但势不如夕了。清代的广南府实行两种体制,即壮、彝、苗、瑶等各少数民族归广南府土同知和土富州管辖,从外地迁入的汉人由宝宁县管理。道光《广南府志》卷二载:”两土官地方凡有外少徙居之火则由宝宁县签派,乡约保正稽查约束。”在基层亦有布斗、伙头制与保甲制的区别。布斗、伙头制如道光《广南府志》卷二载:”土同知辖三十二营,每营设头目一人,又谓之该管,亦有一营分二人管者。……头目之下有布斗,布斗之下有火头皆分管夷人者。”土富州所辖的四哨十八夕亦设头目、布斗、伙头。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为稽查徙人的外省人,将”村寨烟户编为保甲,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5年),编造保甲烟户清册,计3555甲34997户。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编造保甲4500余甲”。清末乃至民国初期,广南府内的广大农村仍归土官管辖。民国《广南县志稿本》说:汉人向夷人租种土地,”夷人向汉人索取地租,谓之烧山水钱。此制降至清末。”
清代中后期,出现汉农吞并壮人土地之情况。在广南府出现所谓的”田地爬山”,好居住在山区半山区的汉族农民,勤俭持家,年有余蓄,收买壮人之水田,田易其主。土地占有关系的改变,使壮人的政治、经济地位亦随之变化。民国《新编麻栗坡特别我地志资料》说:”濮拉人,系本地土司,为昔日之地主及地方执政……自汉人迁入后,事事受汉人之节制与支配,直接间接受汉人同化,彼等之土地及农村政权亦受汉人这侵略与强占,久之,汉人乃取而代之也。乃至今日已全为佃农矣,且以经久受汉人文化熏染陶治之故,转变为汉人者颇多。”这里所举的虽是濮拉人(彝族支系),侬人、土僚、沙人等壮族支系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在文化交流方面,壮族与汉族均以定居农业为主要谋生方式,受这种谋生方式制约的一些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较为接近,再加上壮民族具有接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开放、宽容、博大的胸襟,所以,随着我民带来的中原汉文化,在明清以后能够影响渗透到壮族文化之中。清中叶以后,壮族的服饰、居住建筑等逐渐汉化,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灶王节、除夕等汉族节日也开始在壮族地区盛行;壮族的主事言、宗教信仰、婚姻、丧葬、民间工艺乃至民间文学、戏剧等等,都不同程度地摄入汉文化的因素。同时,汉民族为适应环境,求生存、求发展也需要学习壮族文化。
(二)壮族与苗族、瑶族的文化交流
苗族 苗族源于远古”九黎”和”三苗”之后裔。距今5000多年前,居住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一带。明清时期,苗族大规模徙入滇东南的广南、开化和广西府。但由于他们迁徙无常、无定所, 在史籍中很少有踪迹。民国时期的史籍对苗族的记载较多。
瑶族 瑶族亦为”九黎””三苗”之后,传说祖先是盘瓠。元代,云南高原就有瑶人活动。明代,各种史籍对云南瑶人的记载遗漏。清代,瑶人主要分布在开化府和广南府。
苗、瑶迁居壮族地区较其他民族晚,故一般住山头或箐头,在滇东南形成了”汉人占市场、侬人占水头、瑶族占箐头、苗放占山头” 的居住格局。也有遥族与壮人杂居的村寨,乾隆《开化府志》里甲附载,东安里(今西畴县)就有沙人与瑶人混居的村寨。明代至清初,在政治上苗人和瑶人受壮族土司和土官的直接统治,他们中一部分除了在深山绝岭、人迹未至的地方耕无主的荒地外,大多数人以支付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的形式耕种土官的山地。一般而言,壮族土官、土司对苗族、瑶族的人身控制不如对壮族严历,瑶族、苗族有较多的人身自由,可以随时举家举村迁居他处,土官并不加以干涉。壮族则世代耕种农奴”份地”,人身依附于土官,不能随意离开”份地”,迁居他乡。改土归流后,开化府属和邱北县各族直接受汉族官员统治,苗、瑶放多成为汉族地主之佃农,极少部分瑶人成为地方乡、保长。广南府之苗、瑶族仍受广南侬氏、富宁沈氏土官的直接统治。
经济上,壮与苗、瑶族有一定的互补关系。壮人住水,善种水稻,山工瑶人和苗人善于山地种植。壮族向瑶、苗学习玉米、旱谷、瓜豆的种植技术和经验,苗、瑶族向壮族学习水稻选种、耕播、施肥、管理经验以及手工工匠技术。壮、瑶、苗族际间的商品交易大多是通过街子进行的。在滇不南地工,苗、瑶尚未在本民族聚居之地普遍建立街子,因此,商品交换在壮人聚居区或壮族与汉族杂居的街子进行。苗、瑶的野兽毛皮、香菌、竹笋以及种植、养殖的农副产品直到拿到街子上才能换回油、盐、烟、酒、针线等生活用品。蓝靛是染料中上乘之品,善织土布的壮人经常使用。在洋靛未输入以前,壮族使用瑶族制作的蓝靛的数量相当大,瑶族用蓝靛换回所需之布匹。这种交易,今日在广南、马关县的一些集镇上仍不鲜见。苗、瑶族在与壮族的长期交往中,逐步会说壮语,习壮人风俗,壮族亦对他们的生产生活有所了解。
(三)壮族与彝族、笔的文化交流
彝族 滇东南地区的彝族人口少于壮族,支系繁多,长期以来与壮族交错杂居,和睦共处。
在政治上壮族与彝族的关系因地、因时而异。明至清初,广西直隶州的壮族受师宗州土知州彝族珑氏和维摩州资氏统治,开化府内的纯粹笔受壮族土司控制。清代改土归流后,均受汉族流官统治。同府内之彝族,明清两朝均受广南土同知侬氏 富州土知州沈氏统治。纯粹笔与壮族长期杂居,相互影响。一般而言,东部广南富宁一带彝族受壮族之影响较大,在文化生活的某些方面接受壮放的东西。如今天广南、麻栗坡等地的白倮使用铜鼓,每年最大的节日为农历四月初的跳弓节,传统的火把节已消失。在西部的文山县等地彝族较多的地方,壮族受彝族的影响稍大,据笔者调查文山县德厚乡一带的壮放支系土僚每年过火把节。在民间会说壮语的彝族和会说彝话的壮人也不少。
在一些壮族聚居区,壮族文化对彝族文化的影响比较大。如麻栗坡县的部分彝族村寨,受壮族文化的影响,也在寨中选一棵大树,在树下修建老人房,举行祭祀。从古至今,壮族均有开秧门的习俗。即在栽秧的第一天,家家做五彩米饭,杀鸡做菜祭祖。一户栽秧,亲友及邻居前来帮忙,团结互助不计报酬,主人以一日三餐酒肉盛情款待。麻栗坡的部分彝族除有习俗外,还规定,将最早到本村寨定居的人家奉为”老人房”。老人房这家开了秧门,别人家才能栽秧,至今如此。彝族和壮族均有祭安树的习俗。届时,彝族、壮族均不许外村寨人进,们要忌工3天,要杀鸡宰牛、蒸花米饭献神。受壮族的影响,1949年以前,少部分彝族也有婚后生育前不落夫家的习俗。
回族 最早进入壮族地区的回族当在元代。明清时期回族因从军、贸易、为官等到壮族地区。回族主要从事远途运输、商业贸易、蔬菜种植等行业,为壮族地区的商品流通做出极大贡献。
在历史上,到壮族地区营生的回族有少量融合于壮族之中。如文山县平坝乡上条路村之马姓,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的碑文说:”吾始祖来自南京应天府人,官住滇南留籍不县以甸村,后移阿迷(今开远市)之乌甸村以庄住。””吾始祖贸易开化,娶柏氏祖母,遂落籍条路,祖之俊存曰回教,道理不敢废驰,清真禁止不敢违犯。祖殁之后,又无教师讲指教经,无故后辈子孙改教,马祖传至今八世矣。而今忙忙稠密,孙子繁衍,不能回籍归宗,返本还原。”上条路村之马姓今为壮族布侬支系。
(四)壮族与布依族、仡佬族、傣族的文化交流
壮、傣、布依、仡佬均源于古百越。壮、布依、仡佬祖先在汉代前属百越族群之西瓯、骆越支系,汉至唐代称为俚僚。宋代以后,僚人发生分化,逐渐形成了壮、布依、仡佬等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时至今日,这些人们共同体均是壮侗语族,语言词汇大致相同,个别因语支而异。
布依族 明清时期称为”仲家”。主要分布在贵州南部、西南部。1949年10月以后,根据自称族名定为布依。云南省罗平县之布依族是从该县”壮族””水族””布依族”3种族称更改而得。明清时代住在广西府(治泸西)罗平州之布依族与师宗州十三槽地区之壮族毗邻而居,山水相连,田园相望,官方以”沙人”称之。明清时代,他们的生产力发展基本处于一个水平之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均善稻作,住干栏、服色尚青、善于歌唱、崇信多神、不落夫家等习俗完全相同,或大同小异,且有血亲、姻亲关系,经常走亲访走。
清嘉庆丙辰年(公元1796年)贵州安龙县布依族农民韦朝元、王囊仙组织起义,反抗官府的压迫,遭到清政府的残酷镇压,四处逃难。部分难民迁居到云南开化府安平厅逢春里(今马关),史籍称这部分人为民家。民国《马关县志》卷二说:”民家,其种来自黔省都勺府,故又称都勺人。妇女发辫绕头而加之帕,中钉银泡一路,服式近汉,不缠而鞋袜,好洁……男女歌唱自由。……近染礼化。”在1949年以前称这部分人为都勺人,1949年后定为都勺族,1951年划为白族。以后或为彝族,或为壮族。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定为布依族。这部分布依族仍保留善歌、善稻作、精纺织等传统。
仡佬族 仡佬大约于清初自贵州徙入滇东南地区,主要居住在开化府的逢春里(今马关、麻栗坡等地)。民国《马关县志》卷二说:”仡佬,亦称革佬,或谓其先自土佬革出,今其言语风俗无多差异,穿耳跣足,服饰青蓝或裙或裤装饰不一,似濮非濮、似倮非倮,形态鄙陋,生活艰苦,族为亦微。”看来,这部分仡佬人,与壮族土僚支系相近,由于居住在边僻山区,生活艰苦,故其太不佳。在迁徙过程中部分仡佬人接触汉文化,其服饰有所改观。民国《新编麻栗坡特别区地志资料》说:”格僚人,其类独一,言语独出,妇女衣服与汉教略同,头部或围包头贴包梳纂不一,男人装饰与汉稍同,有识字者,性好酒,种山而食。”据本世纪80年代翁家烈先生的调查,仡佬族占状分布于滇东南地区的麻栗坡、砚山、广南、富宁、文山等县,1949年以前是佃农无地主,有红仡佬、花仡佬、白仡佬,青仡佬等支系。
傣族 明清时期傣族在文献记载中称为”摆夷”。滇东南地区各府县均有分布,有旱摆夷和水摆夷之别。乾隆《开化府志》卷九载:”旱摆夷,本名棘夷,又称白衣,盖声近而伪也。八里杂处,耕种为活。男服长领青衣裤。女布缝高髻加帕其上,以五色线缀之,结絮为饰;服短衣桶裙,红线镶边。婚姻以媒,丧亦棺瘗,死者所用器皿悉悬墓侧,不复收回,若有杯之意焉。”道光《广南府志》卷二对摆夷之记载与上述相同。民国《邱北县志》说邱北县有摆夷千余人,受汉文化影响较大,”风俗与汉略同”。民国时期,麻栗坡县之傣族亦受汉人较大的影响,《新编麻栗坡特别区地志资料》说:”摆夷人,其为甚少,女人不服裙,穿长衣,多系青黑兰之色,现已改从汉教者多,礼教文化亦渐有矣。”马关县的”旱摆夷,喜山居”。说明旱轩夷在从事水稻耕作之外,还在半山区种植玉米、荞麦等杂粮。部分水摆夷靠在渡口处摆渡维持生计。乾隆《开化府志》卷九说:”水摆夷,居多傍水,喜浴,男渡船女佣工糊口。”
开化府内之摆夷,多单独聚居。这些村寨与壮侬人’毫微秒少人取居寨隔河相望或毗邻而居,也有与侬人、沙人混居之寨子。据乾隆《开化府志》统计,开化8里有摆夷寨子51个,其中摆夷与侬人、沙人杂居者9个。开化府之新现里(今屏边县)明正德年间出现过傣族土舍那氏,后被莹自彝族土目何氏、阿氏占据。另外,在信心林栗坡县南温河 马关县都安的傣族黄姓,在历史上推翻那机王,以土司的身份统治这些地区。除此而外,其他地区之摆夷受壮族土 后来流民的统治。历史上壮放与傣族通婚者当不少。从以上记载来看,滇东南地区之傣放服饰尚黑,与壮族服饰相一致。另外,长期住在傣放聚居区的壮族,亦渐趋同傣族,如西双版纳勐腊县的沙人,由于长期受傣族的影响,作训言上稍有差异外,其他习性基本与傣族相同。傣族与壮族同属一语族,互通语言并不鲜见。
族称的演变与分布   族源    生活环境与周边民族的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