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 上午, 14-7 月-2006

中华民族 – 黎族

lizu

黎族


lizu    在祖国烟波浩淼的南诲上,闪烁着一颗灿烂的明珠一梅南岛。自古以来,勤劳勇敢的黎族人民就生泊在这个美向富饶的宝岛上。

黎族的自称较多,有”筛”、”歧”(”把”‘)、”美孚”等,其中以”筛”最为普遍。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正式定名为”黎族”。黎族人口有 111万,90%聚居在海南省的保亭、乐东、东方、琼中、白沙、陵水、昌江等自治县和三亚、通什两市,其余散居在可宁、屯昌、琼海、澄迈、儋县、安定等县。黎族有本民族语r7,因地区不同,还有不同的方言,不少人兼通汉语。 1957年国家用拉丁字母为黎族创制了文字。

提起海南岛,人们不禁会想起绮丽的海滨风光:沙滩、大海、波涛、椰林、香蕉…也会想起五指山、万泉河、”无涯海角”、木棉花……这个美丽的宝岛养育了勤劳的黎族儿女。
黎族人民擅长植棉和纺织。早在元朝时期,他们就具有较高的纺织技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女纺织家黄道婆就曾经在黎乡生活过几十年,向黎族群众学习纺织技术。后来她创造了新式纺织工具,把先进的技艺带回内地,提高了内地的植棉和纺织技术,为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黎族人民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明、清以来,他们曾举行过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光绪二十三年O 897年),崖州(现三亚市)多港顺 4000多名黎族农民在台那改领导下,举行了长达 3年之久的武装起义,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在海南岛开展革命工作,于 1928年,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成立了”琼崖工农革命军”。根据中共地下党在海南岛英勇斗争史实编写的电影《红色娘子军》,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黎族同胞的革命斗争历史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抗日战争时期,”琼崖工农革命军”改编为”琼崖独立大队”。富有革命传统的海南各族人民所组成的抗日独立大队,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大大鼓舞了全岛各族人民的抗日斗志。1943年王国兴、王玉锦等人领导的白沙县黎族人民大规模的武装起义,狠狠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

黎族人民聚居的海南岛是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地,沿海渔业、盐业资源丰富。这里风景秀丽,四季常青。葱郁挺拔的椰林橡胶林沐浴在和风丽日之中,和南海碧波相掩映,一派南国风光,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这里有南国特色的椰子、核榔、可可、咖啡等经济作物,有珍珠、珊瑚、俄捐等珍贵水产品,深山密林中栖息着黑长臂猿、水獭、灵猫等珍禽异兽。黎族聚居地区以农业为主,水稻年可三熟,饲养业也很发达。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有了较大发展,对外贸易额增加,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黎族妇女一般着对襟无扣上衣和筒裙,男子穿无领对襟上衣。有的地方女子穿套头式上衣,柬发脑后,扣以骨管,披绣花头巾、戴耳环、项圈和手镯。

黎族的住房大多是以树干作支架的金字形茅屋,泥糊竹料为墙。合亩地区以船形房为主。船形房是传统的竹木结构建筑,外形像船篷。90年代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黎族同胞已改用砖、钢筋盖房。
黎族的口头文学十分丰富,民间故事和歌谣特别多,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砍柴时唱砍柴歌,耕田、放牛时都有相应的曲调。唱民歌是黎族人民在劳动、恋爱、婚丧、祭把、迎宾等各种场合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民间乐器以鼻萧最有特色。鼻萧用鼻吹,奏出的音调婉转悠扬,十分动听。

黎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有”穿藤圈”。用当地盛产的红藤子,弯成约80厘米直径的圆圈,把接头扎紧做成”藤圈”;用长约2米左右的硬木和竹竿制成”标枪”,在农闲或节日开展比赛活动。比赛分甲乙两队,甲队抛掷藤圈时乙队投穿标枪。相互交替,在规定时间内谁投中的多谁胜。

黎族的节日有春节、”年仔节”、”三月三”、”端午节”、”军坡”节、敬祖节等,很多节日与汉族相同。在黎族的节日中,以”三月三”最负盛名。这是祭拜黎族祖先,并祈视农作物、狩猎丰收的节日。节日这天,黎族村寨的男女老少带着粽子和糕点,从四面八方山乡来到燕窝岭一带。白天,小伙子们打鱼,姑娘们煮饭、烤鱼,然后将祭品放到岩洞口,祭拜祖先。当大姑娘们身着艳丽的七彩衣裙,手戴各式镯头,小伙子腰扎红巾、手执花伞,开始欢庆活动。人们对歌、摔跤、拔河、射击、荡秋千,通宵达旦,热闹非凡,一派祥和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