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4 下午, 08-4月-2005

中华民族 – 畲族

shez

畲族


shez    畲族有60万余人,主要居住在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以及福建、江西、广东、安徽等省的部分山区,多数与汉族杂居。

畲族有本民族的语言,绝大部分畲族群众会讲接近汉语的客家话。畲族没有文字,通用汉文。由于历代统治阶级的压迫,畲族人民不断迁徙,从明代起陆续迁移到广东、浙江等山区。历史上畲族曾多次和当地汉族人民联合举行反帝反封建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散居在广东东部地区的畲族人民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开展了抗租、抗捐、退押等斗争,许多人积极支援红。有的地方组织赤卫队、游击队武装暴动,建立革命政权,实行土地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畲族人民获得了平等权利,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迅速发展,传统的民族文艺、体育项目都在历届中国艺术节、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得到充分展示。

畲族聚居区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畲族以农业为主,除广种水稻外,还普遍种植茶、甘蔗、苎麻等经济作物。手工业也很发达。90年代后,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提高,生活有了明显改善。
畲族服饰反映在妇女的穿着打扮上。妇女们喜欢在衣裳和围裙上刺绣各种花鸟和几何纹样,构成特殊风格的图案,在衣领后襟和袖口上镶花边。在气候热的地区,妇女们不分季节都穿短裤,裹绑腿,腰间束彩色条带。头发盘梳在头顶上,成螺状或者盘状,上绕红色绒线。结婚时头戴凤冠,插上银簪装饰。男子的装束与汉族大同小异。

畲族的传统文化极为丰富。《高皇歌》是著名的史诗,主要叙述本民族起源和迁徙经过。畲族群众特别喜欢唱山歌,“畲歌”是畲族文化中的明珠。在祭祀、求神拜佛、招待客人、节日或平时的生活、劳动中,人们都以歌代言,对答如流。“小说歌”,是畲族叙事民歌的一种形式,多由汉族章回小说或评话唱本改编而成,也有的根据本民族民间故事编成,例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蓝佃玉》等。“婚礼舞”别开生面,男女双方采用“盘歌”(山歌对唱)方式表白爱情、订下婚约。

三月三”是舍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其主要活动是去野外“踏青”,哈乌米饭,以缅怀祖先,放亦称“乌饭节”。乌米饭就是用一种植物的汁液把糯米饭染成乌色。相传在唐代,舍族首领雷万兴和蓝奉高,领导着舍族人民反抗当时的统治阶级,被朝廷军队围困在山上。将士们靠吃一种叫‘呜饭”的野果等充饥度过年关,第二年三月三日冲出包围,取得胜利。为纪念他们,人们把三月三日作为节日,吃“乌米饭”表示纪念。节日期间,附近几十里同宗词的畲族云集歌场,自晨至暮,对歌盘歌,内容为歌颂盘弧,怀念始祖。整个畲山,沉浸在一片歌的海洋之中。晚上,各家吃“二乌米饭”。深夜,进行祭祖活动。

此外,畲族也过春节,过春节时除宰鸡杀猪外,还要善糕粑:祝愿在新年里有好时运,日子年年(粘粘)甜。初一早上,全家叩拜“盘古祖先”,老人讲祖先创业的艰难,过后举家团聚,唱山歌,送贺礼。青年男女则走乡串寨,以歌传情,互叙友清。

畲族喜爱武术。他们的武术基本上可分棍术和拳术两大类。由于根术器械的长短及其功用有别,又有不同的名称,一种叫“丈八棍”,长一丈二尺,由单人要弄。另一种叫“齐眉棍”或称“盘柴极”,长六尺,两人对打。棍术动作复杂多样,有双头挺、三步跳、四步半、七步、九步、猴子翻身等。拳术(又叫“打工头”)在一些富族山村十分盛行,还有令人叫绝的点穴功夫。

居住在闽东北沿海一带山区的畲族妇女,有头佩“三把刀”习俗,“三把刀”实际上是三支外形似刀,两面有锋,长五六寸的金属管。相传这种风俗始于明末,当时外敌入侵我国东南沿海,为防止入侵者的污辱,畲族妇女使用三把短剑插在发譬之中,危急时可用以抵抗外敌,保护自己。三把刀的习俗显示了蓄族妇女豪放、纯洁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