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 – 民族历史
民族历史 (一)彝族发展史 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区)。云南彝族占彝族总人口的五分之三以上,云南的绝大部分县市里都有彝族分布,而以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哀牢山区、滇西北小凉山一带比较集中。其中,彝族人口有十万人以上的县有石屏、弥勒、景东,彝族人口有五至十万的县、市有镇雄、路南、楚雄、南华、大姚、双相、武定、禄劝、峨山、新平、个旧、蒙自、开远、建水、元阳、砚山、丘北、南涧、巍山、宁蒗、风庆、云县等。在彝族人口有十万左右的县中,有几个万人以上的彝族聚居区,但绝大部分彝族都是以大分散小聚居的状况,与其他民族交错而居。彝族多居住在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横断山脉峡谷区,以及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海拔在二千米左右的山区或半山区,大致是北部、西部高,南部、东部低。如北部昭通、镇雄和小凉山彝族山区,海拔有的在三千米以上,而滇南元江、西双版纳等彝族居住的山区,有的海拔在于千米左右。彝族居住地区,山川壮丽,资源丰富。乌蒙山、哀牢山、无量山等著名的山脉高耸入云,山间蕴藏着许多富饶的矿藏,如驰名中外的个旧锡矿,开采历史悠久的东川铜矿,以藏量丰富闻名的攀技花铁矿、煤矿。金抄江、南盘江、元江等大小河流,奔腾于高山峡谷之间,水量多,落差大,水力资源蕴藏量在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彝族地区以农业经济为主,农作物坝区以玉米、稻、麦为主,高寒山区则以荞子、马铃薯、豆类为主,烤烟、油菜籽则是半山区的重要经济作物。畜牧业在山区彝族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少地方的牛、马、羊、猪出产丰盛。这里森林茂密,有云南松、华山松、飞松、麻栗、油杉、云杉、铁杉、桦木、樟木、楠木等许多成材林,仅金沙江中游林区中的一个位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境内的森林面积,就曾经达到一百万公顷。彝族山区还有丰富的经济林木和野生药材,经济林木有桐油、漆树、油茶、白蜡树、板栗、柑桔、挑、梨、杏、柿、核桃等数十种,药材有虫草、贝母、三七、天麻、党参、获苔、雪莲等数百种。山间栖息着许多珍禽异兽,并生产熊胆、鹿茸、康香等名贵药材。 彝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彝语有六个方言区,即:(一)以云南寻甸、禄劝和贵州威宁为代表的东部方言,操此方言者包括黔西、滇东北和楚雄州的约四十个县市的彝族;(二)以路南、弥勒的彝族为代表的东南部方言,这部分彝族分布在滇东南、昆明等二十余县市;(三)以云南石屏彝语为代表的南部方言,操此方言者涉及玉溪、思茅、文山、红河等四地州的四十余县市的彝族;(四)以滇西巍山彝语为代表的西部方言,操此方言者涉及大理州十二县、市及其邻近的八个县;(五)以大姚彝语为代表的中部方言,操此方言者涉及楚 (二)藏族历史 藏族是我国古老民族之一,藏族古文化表明,在青藏高原,很早就生活着自称为“蕃”的民族共同体,藏族自称“博”,习惯上人们把西藏的藏族称“博巴”,把居住在川西一带的藏族称为“康巴”,居住在川西北、甘肃、青海一带的藏族称为“安多哇”,把马尔康、大小金一带的藏族称为“嘉绒哇”。松潘、九寨沟、求吉、包座一带的藏族自称“贝”。 唐代初期,唐蕃之间的战争焦点是在青海、四川、甘肃的毗连地带。据藏文历史资料《多美宗教源流》记载:松赞干布时代,藏汉打仗比较多,一次松赞干布派来了20万军队,到达今天的阿坝地区,驻守在这些地区的达布人和工布人,吐蕃王朝未曾召令返回西藏,于是他们就世世代代定居下来了。 九寨沟的藏族僧人都以去西藏朝佛为终生的一大愿望。他们说,去西藏的目的一是为了朝拜藏传佛教的发源地,二是去看祖籍,可见九寨沟的藏族是来自西藏、甘、青一带。 大体上九寨沟地区的藏族分为二支:一支是居住在大录、黑河、塔藏、白河等地的6900多藏族,与阿坝州的松潘县、若尔盖县的藏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基本相同。另一支居住在草地、勿角、罗依、双河、安乐等乡的4600多藏族自称白马藏族,他们与四川平武县的白马藏族风俗习惯、宗仰信仰相同。 |
返回上一页 |